通常来讲,孩子青春期多会表现出各种不听话情绪,做一些不听话的事情。不少父母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没办法分辨和理解,导致爸爸妈妈和孩子间产生不少矛盾。其实,孩子青春期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特征:成人感突出
独立性和依靠性的矛盾使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征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少年的独立意识增强。如他们在生活上日渐地不愿受爸爸妈妈过多的照顾或干涉,心理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黑白的判断,不想听从爸爸妈妈的建议,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建议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提出过激的批评。
行为方法:易做出傻事
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使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征突出,觉得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方法。但因为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常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总是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孩子子气、幼稚性。
心里愿望:渴望倾诉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让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尤其是与异性、与爸爸妈妈平等交流,渴望别人可以打开心灵来相待。但孩子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在日记中写下的心里话,又因为自尊心,不愿被别人所了解,于是就形成既想让别人知道又害怕被别人知道的矛盾心理。
感情诉求:与异性交往
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在于青春期的少年因为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譬如喜欢接近异性,想知道性常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因为学校、父母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很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况。
此外,南溪一中外国语实验校教务处副主任,宜宾语文教学名师胡毅觉得,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目前对学校的正面教育,表现出一种不认可、不信赖的反向考虑;对身边的出色同学无端否定;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青少年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等;助人为乐、爱惜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被肆意讽刺、挖苦。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上课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神不定、左顾右盼、摆弄书包等;孩子对我们的过错,采取“只报喜不报忧”,容易找客观缘由掩盖缺点。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青春期
面对这类棘手的问题,有些父母总是会采取一些暴力方法等教育孩子。老师们觉得,只须父母的教育方法得当,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尊重孩子 多鼓励
父母应尊重孩子,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父母应尽量找孩子的优点,全方位评价孩子,努力挖掘孩子的“亮点”,多鼓励,降低孩子对父母的抗拒心理。只有父母恳切地提出期望,使孩子们看到我们的潜力和前途,孩子才会进步得更快。
换位考虑 找原因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换位考虑。父母也是从青少年叛逆期走过来的,面对孩子们做出的让人不解的行为,可以换位考虑,想想孩子为何会如此做。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
平等交流 稳情绪
父母要忌从学习入题,平等地同孩子交流,父母不要老讲学习成绩,如此会让孩子心里有重压,怀疑父母交流的动机。交流时,父母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自控情绪 会倾听
父母还要掌握稳定自己的情绪,掌握倾听。父母携带情绪去教育孩子,一定是不理智的,会致使孩子逾加抗拒。所以,父母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和孩子交流,帮助指导子女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对孩子们提出的建议和建议要虚心同意并予以看重。
允许犯了错误 少束缚
在适合的时候,还是可以允许孩子犯了错误。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刻,小错一定难免,所以,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父母的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适合减轻负担 少重压
降低孩子的负担也是很好的选择。爸爸妈妈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甚至有些父母把自己没达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放学后还要参加培训,给孩子带来了非常大的精神重压,致使孩子们讨厌生活,期望父母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适合地给他们玩的时间,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