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岁的谭谈没想到我们的手指居然还能轻快地落在黑白琴键上。
她走到旅社吧台前的电子琴旁,弹出一段旋律,又放声吟唱歌剧……
嘈杂的人声顿时静默,所有目光都被这位染着金色短发的少女吸引。
过去休学半年间,让家里钢琴再无声响,这是谭谈对妈妈最直接的反叛。
由于弹钢琴,是她童年时由名校博士毕业的妈妈安在她身上的“高尚志趣”。
琴声乐声相伴的美好场景背后,其实在场老少有着一同的焦灼。
媒体人张进推出“伴随者计划”,试图从社会支持层面入手,探索精神疾病疗愈的道路。
去年11 月末,“伴随者计划”寻求 20 个因中重度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休学在家的青少年及其爸爸妈妈参与。
“孩子不是不听话,是病了”
共训营第二天,上午的课堂黑压压坐满了父母,却极少见到孩子。
孩子在什么地方?爸爸妈妈们平静地讲解 :“还在睡。”
晚起之所以被谅解,由于这是孩子们的病态表征,也是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
下午,来听讲坛的孩子日渐多了,可他们听了一会儿就走开了,就像中学课堂里坐在最后一排捣蛋的孩子。
但事实恰恰相反,记者发现这类孩子有着惊人的相同点:他们在病前大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自我需要极高。
19 岁的韩青在推荐环节自称是个“逃兵” —— 来杭州入住后的第一天,一家人计划到浙江大学学生饭店吃饭。
距饭店门不到 100 米时,她扭头逃走。
“我无法走进来……”原本成绩出色的她现已休学 3 年,却一直放不下考个很大学的念头。
由于这种灰心,她不久前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
袁然然被爸爸喊起床后,百无聊赖地坐在青旅客厅最后一排沙发上,用宽大外套罩住双手。
“暴食一个月,重了 10 公斤。”她语气猎奇,仿佛在说一个与己无关的笑话。
这位明艳的女生患有紧急的进食障碍:由于失恋而暴食,又由于暴食后担忧发胖而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
晚餐时间,爸爸老袁,一直热情动员女儿陪他去吃饭,一旦女儿拒绝,他就陷入焦虑,由于女儿午夜可能躲在无人角落暴食……
练习营的大多数讲坛时间,16 岁的浙江男生陈浸都在沙发休息区,和爸爸妈妈若即若离。
陈浸人高马大,在所有人中看着最健谈,好像总在帮身边的小伙伴答疑解惑。
他常常为一位因有认知障碍而感觉自己非常丑的女生拍照,不断告诉她:“看,多好看!”
“我感觉我没问题,但我父母感觉我有非常大问题。”陈浸耸耸肩,一派轻松模样。
成绩优秀的陈浸,突然有一天宣布不再上学,由于“没意思”,之后不只情绪有异,身体也会疼痛。
短短几个月,他掌握吸烟喝酒,爸爸妈妈无力阻止:爸爸只能在他面部表情痛苦时给他一支烟抽,妈妈只能在他需要时和他一块喝酒。
在突如其来的心理问题面前,家庭秩序变得渺小。
16 岁的万言遇到过校园暴力,甚至有位男同学曾把她逼到卫生间墙角后,伸出小刀对着她的脖子。
糟糕的情形持续到万言念初中二年级时,她再也没办法走进学校。
“我真的非常后悔,刚开始以为她只不过青春期不想上学情绪……”万言的妈妈目前终于摆脱了刚开始的自责。
一位妈妈直至女儿休学,都以为是女儿的“青春逆反心理”,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儿手上有拿小刀划过的 10 道自残伤疤。
“我试着在我手上用小刀划一道,但办不到……我真的意识到孩子不是不听话,是病了。”这妈妈说。
认知疾病,对于这群过去出色的孩子而言,也和父母一样困难重重:很多孩子在被确诊前拒绝就诊,在确诊后也拒绝服药。
万言休学后在贴吧上建了一个“我要当大神”的小号,她每天反复关注小号有没掉粉。
获得关注,成了过去作为学霸的她目前精神世界的寄托。
“帮助没办法正常上学、社会适应较弱、自救意识不强的初高初中生,正确认识抑郁,改变亲子关系……直至顺利复学。”这是活动初期主办方立下的目的。
可记者发现,少有爸爸妈妈将“复学”作为直接诉求。
“期望孩子来这里交几个朋友,当个开心的普通人……”如此的回答,在这群爸爸妈妈中几乎成为标准答案。
敌意和爱意
亲子共训营的第二天晚间,父母被活动志愿者需要“全部退场”:员工为孩子们设计了专场座谈。
孩子们围坐在一块,被鼓励挨个发言,主题围绕“你期望父母在下面的日子里助你做些什么?”
“我真的不怪他们了,就像是我养的猫,它饿了我拿水平不好的火腿肠喂它,
但不了解这会让它丧命,我只不过不想让它饿……”
一位女生在座位上泣不成声。
她说起自己过去在小学三小学四年级时患过肿瘤,病痛来袭时,她勉强支撑着到妈妈教书的教室门口求救。
但不知情的妈妈搬了一把小板凳到教室外,命令她:“你就坐在这儿。”
陈浸回忆时携带平静的笑意,
“我母亲头脑精明,她把我看成了最大的一笔投资。
我上初中时,她反复比较了两所中学的收益回报,然后,哈哈……”
“我和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
韩青低垂着头,停顿了一会儿。她过去劝爸爸离开妈妈,
“我一直感觉我父亲是我最好的伴随者,但他拒绝了我这个想法……”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韩青正在调整药物,妈妈一直伴随在侧。
她对妈妈的负面情绪正在消退,由于她看到了强势的妈妈渐渐变得柔软。
“我想可能我一个人非常难一下子变好,我只期望我的家庭关系可以变好。”
韩青说。
指导师梁辉把这句话带给了韩青的爸爸妈妈,那位强势的妈妈落泪了,
“女儿病后,我常常对她冷暴力,或者以出差工作忙的名义当逃兵,
其实是我不敢面对她,即便了解她需要我……”
有时,敌意和爱意,可能本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我了解我应该恨我母亲,但恨不起来。我变成目前的样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由于她。”
从小跟着妈妈在美国长大的谭谈,回国后就读于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成绩维持在年级前 20 名。
她善于钢琴、歌剧,有上千本的图书阅读量,在同学们眼里是“完美人设”。
她却说,由于妈妈,她没童年。
“她是名校的博士后,踌躇满志却有不少遗憾,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
而且在我病后,我母亲无坚不摧的权威形象被她自己亲手毁掉了。”
妈妈变得无所适从,这是谭谈愈加恐惧的。
共训营里一位人高马大的男生在发病时特别爱去超市的儿童玩具柜台——这是他唯一的快乐记忆,来源于婴幼儿园时期。
自从爸爸接管教育大权后,嘴边只有一句: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
男生在中考试前一个月向妈妈求救:
“假如父亲再看着我做数学题,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一名因认知障碍而感觉自己“非常丑非常胖”的漂亮女生,盘旋在脑中的是童年时妈妈对她“是个胖女孩”的平时调侃。
一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女生依然明确记得,3岁时由于惹怒妈妈被反锁在阳台,直到她假装昏厥才被放出;
童年时爸爸常在公共场合把她打倒在地,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我永远没办法原谅他们,这就是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的。”
女生说完低垂着头。
志愿者递来纸巾,她拒绝了,坚持说自己没眼泪。
记者原本以为,这次“控诉大会”会以冷场告终。
“报名表上,我看到爸爸妈妈为孩子写下性格内向的占了大多数,事实却相反。”指导师梁辉亦有同感。
在大部分父母看来,梁辉“说话非常直,有时叫人消化不了”。
而在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梁辉看来:善待学生,敲打鞭策父母,才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缺失的“救赎”办法。
梁辉的话让父母沉默了:你们所感觉到我刻意释放的攻击性,可能只是你孩子过去承受的你的攻击性的 1/10。
纠正的道路
课程进展很好,几位父母倡议孩子们建一个没父母参与的交流群。
但之后的补充倡议坏了事:有父母建议邀请一两位在场老师参与其中。
“他们还是不相信大家,这不就是监视吗?”一位女生生气地说。
“接纳”和“改变”已经成为这类父母的高频词语,毕竟家庭环境“出错了”,孩子病了。
然而,纠正的道路,并不是尽能如愿。
共训营进行了一半,一位妈妈依然没办法把女儿请出房间 —— 孩子们都相约去逛街了,女儿还在房里昏睡。
像平常一样,她遛弯、跑步、深呼吸调节情绪,再度请孩子起床,女儿的拒绝将她又打回谷底。
学国学、健身……她几乎遍尝,依然陷入死循环 —— 她和蔼可亲,女儿愤怒反抗,她强行调节焦虑……
这位妈妈找志愿者邹峰聊天,伴随资深的邹峰提出了她意料之外的看法:你的和蔼可亲,其实并非放手,而是焦虑。
邹峰找了这位妈妈的孩子聊天,发现孩子表达活跃,却在妈妈介入聊天时,飞速萎蔫,一声不吭。
邹峰给出的建议是:在孩子的成长上,妈妈需要进一步撤退。
当晚,这位妈妈主动告诉女儿:从今天开始你服药,我不再递给你。
女儿欣然同意,并在当晚弄清了药物资料。
服药自主权下放后,她发现女儿变了。女儿不慎崴了脚,却还是要和小伙伴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
尽管第二天女儿没兑现承诺,这位妈妈依旧感觉:这是好的开头。
放下与否的矛盾,几乎如影随形。
在餐厅里,韩青主动提出想要负责点餐,妈妈愉快地一口答应。但韩青说出的好几个菜名,都被妈妈否决了。
用餐时,韩青的妈妈主导着每个餐盘的摆布,还勉力往韩青碗中送去她感觉有营养的菜,可韩青被其中一块辣椒呛到咳嗽,妈妈变得慌乱……
陈浸的妈妈方捷也自称不焦虑了,由于“孩子已经好转”。
陈浸状况最糟时,曾在一次母子争吵后,大声喊出:“我要杀了你!”
一家人在无可奈何之际铤而走险:适应陈浸心愿,让他搬出去一个人居住。
爸爸在获得他允许的首要条件下去照顾起居,妈妈偶尔探望,夫妻两个从不在那里过夜。
陈浸外出一个人居住的 4 个月里,方捷报名学习心理学课程。终于有一天,陈浸开口说想搬回家住。
方捷记得一个儿子归家后的画面 —— 母子两个平静地并排坐着喝酒,儿子忽然说:“母亲,不了解为何,我极度缺少安全感。”
方捷心痛而欣慰,起码她重新成为了儿子情绪的出口。
然而,方捷的内心可能没自己所想的那样无懈可击。
共训营最后一天下午,陈浸消失了。方捷打不通孩子的电话。
很不容易接通,孩子懒懒地说:在吃饭,期望一个人安静。
方捷说:早点回来。
电话挂断后,方捷询问下得知,昨晚交流会,陈浸可能是由于某个孩子的发言引起共鸣而情绪波动,上半身不住战栗……
听罢,方捷和爱人决定去找孩子,确认孩子无恙后,悄悄折回。
为人爸爸妈妈的尺度,对于这 20 个家庭而言,是需要精确拿捏的话题。答案,可能就在每一位孩子心中。
每次万言的妈妈问她需要什么帮助,万言总说:期望你做自己。
什么是“自己”?
万言给出的答案是:不要再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父母权威,也不要再做那个由于孩子病了就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做一个最真实的成年人。
推倒后重建
今年,韩青一个人去成都参与“复学计划”。
复学,很难坚持,调整再复学……她勇敢地在这个困顿的循环中不断尝试恢复社会功能。
但在爸爸妈妈面前,她轻描淡写,举重若轻。
就像一位主讲人秋月在讲坛上所说的,“这个战场血流成河,但除去我无人能看到”。秋月曾是重度的双相情感障碍病人。
而转头看看父母的判断 —— “孩子认知疾病能力不足,自救意识不足。”这是爸爸妈妈们提及最多的。
真实状况恰是反面。
记者注意到一位女生向主讲人提了一个专业问题:青少年单相抑郁症转化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是不是真的非常高?
显然,女生在思索自己疾病的将来。
记者与陈浸交流时得知,得病后的几个月,他偷偷阅读《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他想了解对人友好的他对待生活的恶意到底从何而来。
韩青和万言也在尝试着寻求认知行为疗法等自我拯救的道路。
在某种意义上,家庭所给予的最好帮助,可能只是“伴随者”的本来含义。
袁然然又“失踪”了,回青旅时携带好几件新衣服。她和老袁讲解:这件是给妈妈的,那件是给姥姥的……
老袁看着女儿,这次没责备 —— 虽然这又是一次女儿释放重压的疯狂购物,但这是她非常难得的一次为家人采购衣物。
距共训营结束还有 1 天时,袁然然计划提前撤退,这次她没不辞而别。她告诉了老袁,期望爸爸和她一块回家。
老袁尊重了女儿的想法。临走前,老袁摸着女儿的头,玩笑似地说:
“早了解女儿会由于失恋进步出心理疾病,就应该教教她如何谈恋爱,而不是一直补文化课。”
20 个家庭之中,另一对父女组合是谭谈父女。
有人问起她妈妈为何没同来,她的答案都是:母亲工作太忙,她也非常难由于参与这类活动被改变。
事实上,就在共训营结束前那晚,从未在群里发言的谭谈妈妈写下一段长长的话:
“我非常高兴孩子能借助这个机会有个情绪的出口,有个公共场所释放我们的攻击性……
我想成为我女儿攻击和推倒的目的。只有推倒,才能重建。”
这位未曾露面的妈妈道出了缺席的真实缘由,她感觉自己仍有控制孩子的心理,因此自发离孩子远一些。
彼此多一些信赖,到底会如何?
万言的母亲在女儿病后开始“追星”,追的是年逾五十的郑伊健。
她携带女儿一边四处求医,一边在每个城市机场体验粉接机;女儿也常常帮妈妈所在的粉团发布推广文案。
母女两个把看病过程视作“游历”。
课程最后一天,陈浸破天荒早起。他见到记者,欢喜地伸出手,想要击掌。
课程结束后,陈浸对爸爸妈妈提出:想在杭州再逛逛。
等爸爸妈妈回家一天后,他也顺利归家。
妈妈方捷在群里留言:返程时其实已经没票了,大家在家坐立难安,但陈浸顺利说服了火车站层层关卡的检票职员,上车补票。
看来他比大家想象中强大不少!
3 天后,陈浸又一个人出发去湖南听张嘉佳的讲坛了。
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喜欢像他一样的丰富生活。
那一刻,方捷坚信:
“我的孩子不是患者,只不过需要更多时间探索生命的意义。
我要慢慢走,陪他看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