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缺少规矩和纪律性是什么原因及应付办法
1. 拟定家庭规矩
孩子缺少规矩和纪律性,父母可以拟定家庭规矩,明确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家庭成员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比如,规定孩子在家要按时做完作业、整理房间、遵守家庭规定等。同时,父母可以实行奖惩规范,奖励孩子好的行为,惩罚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要擅长用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规矩和纪律,培养好的习惯。第一,父母应该自己做好榜样。
2. 与后果维持一致
很多爸爸妈妈习惯于拟定例外规定,孩子有错总是能有恃无恐。然而,父母应该尊重规则,让孩子了解你会追究后果,并且他们不可逃避后果。当孩子有借口讲解他们的行为时,请勿感到惊讶。了解、坚定地说:“你打破了一条规则,这意味着你会得到一个结果。”通过维持一致的态度,孩子将更容易理解并遵守规则。
3. 父母对孩子要加大引导
父母应该更多地跟孩子讨论规则的用法,以便孩子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知道规则,并且某些规则可以确保大家生活得更好。爸爸妈妈常常会问他们的孩子是不是不遵守规定,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并让他实行规则。如此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并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习惯。
4. 知道变通,实行规则更有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有过分的局限,要让孩子知道变通。大家在开始教会孩子坚持原则的同时,还要帮他理解与把握规则与变通的界限,特殊状况可以协调,但不意味着可以随性。同时,父母也要确保自己在申明规则的时候,孩子是真的听进来了。如此,孩子在实行规则时会更有力度,也更容易理解规则的重要程度。
孩子缺少规矩和纪律性是什么原因
1. 大人不守规则
不少孩子缺少规矩和纪律性,其实是大人无意中培养的。如孩子打父母,你们不只不阻止,反而感觉好玩。除去放纵孩子犯了错误误,父母还常常“说一套,做一套”,如让孩子不扔垃圾,自己却乱扔;让孩子按时睡觉,自己却继续看电视等。孩子人小鬼大,你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了眼里。你没守规则,又如何能指望孩子听话呢?
2. 爸爸妈妈的管教没统一战线
父母教养态度不同,一个说行,一个说不可以,让孩子夹在中间,他会感到迷惑。如在孩子吃零食的问题上,母亲三令五申睡前不可以吃,父亲看不过去,偷偷地拿给孩子。下次孩子想吃零食,仍旧会闹得不可开交,直到达到目的。这种情况下,“规则”这道防线非常快就能被孩子突破,而父母却毫无招架之力。
3. 唠叨,削弱了话语的力量
在某件事情上,总是说的越多,孩子做得就越差。而且,说太多,孩子会出现心理上的惰性:你不多说几次,孩子就不会主动遵守规则。所以,在提醒孩子守规矩的时候,爸爸妈妈必须要停下正在做的事,走到孩子面前,看着孩子的双眼,简短、有重点、明确的指令,让孩子感觉你的坚决,这比唠叨强得多。
结论
孩子缺少规矩和纪律性是一个容易见到的问题,但父母可以通过拟定家庭规矩、与后果维持一致、加大引导和知道变通等办法来帮助孩子培养规矩和纪律性。同时,父母也应该注意我们的行为,做好榜样,遵守规则,与维持教育态度的一致性。通过这类办法,孩子将渐渐形成明确、统1、灵活和可持续的规律意识,从而获得幸福生活和社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