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2019年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6单元测试题

   日期:2025-01-25     来源:www.hdandav.com    浏览:776    
文章简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试题 1、选择题                                                                         1.自安倍第三组阁以来,国际社会围绕中日“钓鱼岛”...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试题

1、选择题                                                                        

1.自安倍第三组阁以来,国际社会围绕中日“钓鱼岛”争端和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进行了深刻地大讨论,渐渐形成一个共识:历史真相不容掩盖,军国主义不能人心。下列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开始武装侵略并占领中国的是( )

A. 卢沟桥事变               B. 甲午战争

C. 南京大屠杀                D. 九一八事变

2.习近平主席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可以变,永远不可以丢。由中共直接领导的军队有

①国民革命军

②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③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卢沟桥事变后不久,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特依据与国民党及南京政府谈判结果,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材料表明( )

A.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B. 国共两党达成联合抗日

C. 重庆谈判获得重大成就

D. 北伐战争揭开序幕

4.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年轻人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A. 五四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西安事变

5.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日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 国民政府达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打造

6.1945年8月发生的事件不包含( )

A.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B. 苏联红军出兵国内东北

C. 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

D. 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7.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周恩来向项英等死难者致哀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该事件是

A. 七七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皖南事变

8.“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第三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目前,几个旅游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看上去个团结。大家首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 七七事变后的国内形势

B. 北伐战争后的国内形势

C. 五四运动后的国内形势

D.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9.这是一次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的大会。这次大会是(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10.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是(  )

A.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B. 东北抗日义勇军

C. 中共领导的抗日联军

D. 新四军

11.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中共后,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闪耀着期望和抗战胜利得希望”。文中“希望”闪耀在

A. 重庆      B. 北平     C. 延安        D. 南京

12.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内意义是(  )

A.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要紧组成部分

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

D.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要紧的配合用途

13.中共与国民党两次合作的一同基础是由决定的。

A. 主要社会矛盾

B. 社会性质

C. 国民党的阶级性质

D. 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14.“1937年呐,日本鬼子进了中原,先打开了卢沟桥,后进了山海关”,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小兵张嘎》的主题歌词,请问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15.一位网友的《上海四行仓库守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国外无人问》一帖,又一次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往事,帖子一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半个月,就引来了百万浏览量,很多网友纷纷声援,期望接英雄遗骸回家。结合材料,依据所学,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民党军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值得后人去纪念

②在此会战中,国民党军队获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③此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④此会战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而共产党的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一同抗日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

16.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和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下列是正面战场抗战的有

①百团大战 ②台儿庄战役 ③平型关战役 ④武汉会战 ⑤长沙会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②④⑤

17.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察看下面两幅战役地图,从中能提取到这两场战役的相同点有

 

①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②都是彭德怀指挥领导的

③都是八路军组织发起的 ④山西都是主要战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非选择题                                                                          

18.2014年,又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没办法忘却的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转折点。伴随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规范走到了它的尽头。伴随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

(1)阅读材料一依据所学常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转折点”。请用史实说明“伴随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材料2、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的日本,这次是还要制造事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事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

——中新网2014年1月2日电

(2)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材料3、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为何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

(4)结合所学常识简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谈谈为何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日本政客一方面表示期望改变与周围国家的关系,其次却在进行有悖于国家关系正常化的举动。这不禁叫人怀疑日本不承认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而这是不为世人所容许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受害者┅┅德国应该承担起永恒的责任。这种深思需要一代一代保留下去。”

——2013年1月2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讲话

材料4、2013年2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发表演讲称,历史和国际法均可证明“尖阁列岛”(即钓鱼岛)是日本领土┅┅4月23日他在日本媒体上表示多名内阁成员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的。

(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哪个?

(2)材料一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什么历史事件?日军在当地共杀害了多少中国人?

(3)结合所学常识,说说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日本如何才能真的同亚洲邻国进步友好合作关系?

20.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自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购买原是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引发中日冲突。中国政府严正声明,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政府不会坐视领土主权遭到侵犯。中方强烈敦促日方立即停止所有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不折不扣地回到双方达成的共识和谅解上来,回到谈判解决争议的轨道上来。假如日方一意孤行,由此导致的所有紧急后果只能由日方承担。

(1)材料中“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被日方占领的背景是什么?

(2)近代卢沟桥之所以世人皆知,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什么重大影响?

(3)为何文中说“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1.中国将以立法形式正式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阅读日本侵华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方消息)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下关条款》的日子,中方觉得,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款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人民网

材料2、1931年9月18日,和三十七年前的黄海之役几乎只差一天,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沟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东北军遵从中央指示没抵抗。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解释说明词

材料3、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宛平城外夜间演习,以“丢人”为名挑起了事端。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解释说明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日清战争”是指国内近代史上哪次侵华战争?  “《下关条款》”是指国内近代史上什么不平等条款?

(2)材料二是对哪次事变的描述?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抗战局面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4)今天,日本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企图通过各种方法为侵略战争翻案,这应引起大家高度的警惕。请你举出一种日本破坏区域和平与稳定、为战争翻案的行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无论日本军队此后怎么样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2、“不可以冲动,感情需要让坐落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可以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可以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局势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预。”

材料3、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由于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一同抗日的倡导“实攻我心”,“不仅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多数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4、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去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共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悼念。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哪个下达的?材料二是哪个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3)怎么样评价材料二所说的这件事?

(4)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依据所学常识你觉得,张学良为何会“彷徨无策”?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6)依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共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叫做“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是什么原因吗?

答案分析

1.【答案】D

【分析】依据已学常识可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标志着日本开始武装侵略并占领中国,故选D。

2.【答案】D

【分析】国民革命军出目前首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国共两党一同领导。故①不是中共直接领导的军队,排除含有①的选项ABC,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B

【分析】题干中有空闲提示“卢沟桥事变后不久”,中共中央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谈判结果,把共产党的红军改名为国民党革命军第八路军。说明国共两党军事上合作。结合课本所学,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联合抗日。选择答案B。

4.【答案】C

【分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提示:1935年底。还有“年轻人团体”、“游行示威”等关键字,结合课本所学,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请愿,他们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在北平学生的影响下,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学生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C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A不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B不合题意;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5.【答案】B

【分析】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所说的“统一”指的是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故选B。

6.【答案】D

【分析】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可见D不是发生在1945年8月,A、B、C都是发生在1945年8月,此题答案为D。

7.【答案】D

【分析】结合所学常识可知,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制造了震撼中外的“皖南事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指的是皖南事变。故D符合题意;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A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第三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目前,几个旅游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看上去个团结”反映了抗战全方位爆发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即由内战走向合作抗日。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后的国内形势。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答案】C

【分析】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打造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10.【答案】C

【分析】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因此正确答案是C。

11.【答案】C

【分析】依据题干中的重点信息“中国西北”“抗战胜利”所学常识可知,全方位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打造抗日依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策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中共领导的依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美国记者斯诺称为“抗战胜利得希望”。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12.【答案】A

【分析】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首次获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A。

13.【答案】A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共与国民党两次合作的一同基础”,结合所学常识可知,首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是国共两党的一同目的,所以要打造统一战线,这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因此中共和中国国民党实行了首次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共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实行全民族抗战;所以历史上国共二次合作都是由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决定的;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4.【答案】D

【分析】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需要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撼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方位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方位抗战的起点。所以答案选D。

15.【答案】D

【分析】结合所学常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上海四行仓库守卫战发生在淞沪会战中,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上海四行仓库守卫战牺牲的八百壮士表明国民党军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值得后人去纪念。故①认识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故③认识正确;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故②认识不正确;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④认识不正确。①③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D

【分析】

17.【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左图中的“平型关”“山西”可知,该战役是平型关战役,依据右图中的“破击铁路地段”“山西”“河北”等可知该战役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所以排除①。平型关战役与林彪有关,排除②。所以答案选D。

18.【答案】(1)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马关条款》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

(2)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3)由于侵华日军从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了赤手空拳的中国居民和放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以上。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要紧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首次获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为了:①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②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捐躯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大家;③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要紧地位;④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⑤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⑥勉励全国各族人民为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一同奋斗。

【分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统治 ,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马关条款》的害处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所以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转折点。

(2)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在历史上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3)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中。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赤手空拳的中国居民和放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日军在南京所犯的罪行,骇人听闻。

(4)依据所学常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中首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为了:①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②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捐躯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大家;③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要紧地位;④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⑤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⑥勉励全国各族人民为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一同奋斗。

19.【答案】(1)鉴真。

(2)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打造。

(4)日本应正视历史,深刻检讨战争罪行,舍弃军国主义,走和平的道路,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能真的同亚洲邻国进步友好合作关系。

【分析】(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鉴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2)材料一两幅图片分别反映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之后,在长达六个星期内,共屠杀赤手空拳的中国居民和放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缘由是国共两党达成第二次合作,打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

(4)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怎么样,将影响到日本同亚洲的邻国的关系是不是和谐,日本应正视历史,深刻检讨战争罪行,舍弃军国主义,走和平的道路,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才能真的同亚洲邻国进步友好合作关系。

20.【答案】(1)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款》,将钓鱼岛与台湾一块割让给日本。

(2)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发动了全方位侵华战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

(3)中国近代遭到列强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进步生产,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华民族已成为强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分析】(1)依据所学常识,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款》,条款中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这其中包含钓鱼岛。

(2)看到卢沟桥这三个字,大家自然想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方位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也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3)只须依据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国力回答即可。

21.【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款》。

(2)九一八事变。

(3)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非法购买钓鱼岛等;

【分析】(1)材料一中的“日清战争”是指国内近代史上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重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款——《马关条款》。

(2)注意材料信息“1931年9月18日”,应是指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3)注意材料信息“1937年7月7日夜间”,应是指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全方位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也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4)本问言之有理即可,如近年来日本右翼权势抬头,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非法购买钓鱼岛等。

22.【答案】(1)蒋介石,张学良

(2)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后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亡了。

(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导致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不对的。

(4)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倡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一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可见,张学良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分析】(1)依据材料一判断,这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依据材料二判断这是张学良下达的命令。

(2)依据材料一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后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亡了。

(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导致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不对的。

(4)张学良“彷徨无策” 缘由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倡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一同发动了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一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可见,张学良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