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在后台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留言。
“我老公一拍脑袋给孩子拟定了一套奖惩方法。譬如刷碗一次奖励2块钱,整理屋子一次奖励2块钱,坚持天天读绘本一周奖励5块钱,不赖床不迟到一周奖励3块钱等。假如不实行,会相应进行扣罚。
听得我哭笑不能。我家孩子还不到4岁。且不说,我完全不认可这种方法。即使照此实行,孩子拿到这类钱又有哪些意义。
我和他理论,说这类本就是他该做的,为何要额外奖励。我老公说,人付出努力就该得到回报啊。目前社会不就是如此。
我说,回报有非常多种,他在做一件事情上得到快乐就是一种回报。为何非要和钱扯上关系?
我老公则说,从小给他打造资金观念不好嘛。犹太人就鼓励孩子从小自己赚钱。
真的是遇见杠精本杠,气得我都不了解怎么说好。
然后,我老公就洋洋得意地对孩子说,将来你的零烧钱就自己挣了。
暖暖妈,你说我该如何解决?”
01
整理屋子得2块,
坚持读绘本得1块,
近期表现好,就能得到大玩具。
“有付出就有回报”,乍一看,这位父亲说得仿佛也不无道理。
其实,让孩子尽快适应社会,让孩子打造资金观念,我感觉这类理念都对。但,在这件事里我感觉这位父亲偷换了定义。
留言中的母亲关注的是怎么样勉励孩子,而这位父亲却在谈勉励孩子的最后目的。
大家勉励孩子学习探索,都是为了以后孩子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达成自我。这点毋庸置疑。但不是如此的奖励规范就是最好的办法呢?
资金奖励的方法大部分父母都是本能抗拒的。由于在大家的传统文化中,资金总是与功利画上等号。且不论这种看法的对错。事实上也少有人想承认自己非常功利。
那换一种表达呢?吃完饭奖励冰淇淋、一周不迟到奖励玩具车、完成作业奖励看动画、好好练舞就买新裙子、认真学琴就去游乐园……
其实,这也不过是把资金换成了零食、玩具、好处而已,却变成了大部分家庭常见的奖励规范。
为何大家能同意如此的方法,并屡试不爽呢?由于这类物质奖励相对简单又见效快,不需要花尽心思说教,不需要板起脸呵斥,轻松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
但长久来看,真是这么有效便利吗?伴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大家会渐渐发现物质奖励隐藏的隐患。
孩子习惯于将什么事情与获得奖励联系在一块。有奖励才做,没就不做。而且这份奖励需要愈加多,愈加大。
“没冰淇淋,那我不吃饭了。”、“不给看电视,我就不做作业。”、“再跑一圈,我要5个棒棒糖。”
甚至有时大家还会发现一些孩子原本喜欢或有兴趣的事,到后来都需要谈条件、给承诺才会去完成。
02
我过去在一本心理学书里看到过著名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随机抽调了一些学生去解有趣的智商难点。
第一阶段,所有学生在解题时都没奖励。第二阶段,将所有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点后,就得到1USD的奖励,而另一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没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每一个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研究职员察看学生是不是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奖励组的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进入第三阶段后继续解题的人数就极少了,兴趣和努力程度都在减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在第三阶段却有更多人继续解题,兴趣和努力程度都在增强。
这个结果表明,适度的奖励有益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大概减少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减少其内在动机。
实验中,解答智商难点本身带来的快乐就是适度的奖励,而解出难点给予的1USD则正是那份减少解题动机的过多奖励。
放在孩子身上同样这样,当他们因兴趣、喜好而从事某件事时,根本无需大家的催促或监督。他们从完成这件事情上获得满足感和收获感来激起持续的动力,假如大家不断用物质奖励,他们则慢慢丧失了原来的兴趣。
并非说孩子付出努力无需回报,但有些时候完成某件事的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正如文章开头大家说到的那个例子,我特别认可那位母亲对于回报的理解。相较于物质或资金奖励,做一件事从中得到快乐就是最好的勉励和回报。
03
大家来大胆假设一下。
这位父亲设立的奖惩方法如期实行。最初,孩子面对一套全新的规则非常开心。由于好奇,把每一个对应奖励的事情都认认真真做了一遍。一周就挣到30块,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笔巨资。他兴高采烈地买了一袋棒棒糖,还请小朋友吃了雪糕。
尝到甜头的孩子劲头十足,奖励方法顺利推行了一段时间。成就显著,孩子表现积极,主动做家务,按时上学,超量完成念书任务。父亲也十分得意。
可好景不长。当孩子因一次赖床迟到后,他发现这周的全勤奖励已经不可能拿到了,剩下的几天便完全放飞自我,想赖床就赖床。每每催促,都会得到同样的回答:“反正这周拿不到奖励了,我再睡会儿。”
有次,孩子看上了一套玩具。回家问母亲假如要买下玩具需要完成多少奖励项目。并开始暗自盘算,做什么任务能更快更轻松地挣到奖励。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刷碗、扫地这类性价比高的工作中。
还有一次,孩子忽然拿着十块钱走到父亲面前:“这两周我都不想读绘本。根据奖惩方法,这是我的惩罚。”留下父亲哑口无言地杵在原地。
可能你们会感觉我这脑洞开得太大。其实,这类情景是源自我另一个做HR的朋友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朋友说拟定奖励规范是期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强大内驱力去达成自我的人,却没想到孩子不只没掌握承担起责任,反而变得功利之极,聪明才智全用在了规范的空子上。这就是奖励的反勉励用途。
04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有一个认识不协调理论,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为我们的行为探寻缘由,假如理由充分合理,行为才会稳定持续下去。而大家探寻缘由又有一个特征,就是更倾向于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部缘由。一旦外部缘由充分,大家就会降低或停止对内部缘由的探寻。
大家给孩子设定奖励事实上就是在给他创造那些“显而易见的外部缘由”。
假如大家把行动的意义设定为获得物质奖励,譬如刷碗奖励2元钱,那样孩子会将刷碗的意义归结于获得资金,而忽略了这是他应该承担的一份家庭责任。当孩子没得到这2元钱,或者感觉金额已不够时,他自然就没充分的原因继续刷碗了。
假如大家对行动意义的设定与行动本身相违背,譬如按时做完作业奖励打游戏、期末考得好假期可以不做习题,孩子自然会感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不学习,这种奖励也是有自毁性的。
人的最大驱动力是发自内心的,由于追求进步和挑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冲动。其实,这一特质在孩子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家常说孩子的快乐更纯粹,是由于他们做事更多处于好奇、兴趣和热爱,没夹杂太多的附加条件。
那样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去做真的热爱的事情,发挥他们内在驱动力,给予尊重、认可和收获感,这类可能才是高级的奖励和回报。
近期听说我的那位HR朋友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奖励规范。
不过,这一次是孩子主动申请,并自行研发的一套“游戏策略”。譬如他天天自己坚持组建两组不同主题的乐高,并邀请爸爸妈妈评分,假如积分达到一定量,就允许他参加更高阶的机器人课程。
我隐约感觉这次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