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多不喜欢学习的孩子,都是由于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收获感。
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假如一直遭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指责,基本得不到表彰和鼓励的话,比较容易挫伤其学习信心。
有个女生和我说,母亲给她报了五个兴趣班,她只对其中的三个有点兴趣,另外两个一点兴趣也没。三个之中,她最喜欢的是电子琴班,由于她父母都不会电子琴,每次她弹的时候,父母都会夸她,她就非常高兴;她最不喜欢的是数学班,由于她父亲是数学老师,每次她做出难点同学们都说她棒,她父亲却说:“这么简单的题做出来了有哪些可沾沾自喜的?”
这就讲解了为何一些老农民的孩子能考上了清华,而教授的孩子连大学也考不上是什么原因。由于老农民永远对孩子满足,孩子永远是从收获中走来;教授看孩子如何看也不如他的学生,一直感觉我们的孩子笨。
2
不少父母最常和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瞧人家……”,好像其他人家的孩子都是金子,只有我们的孩子是沙子。一旦父母的标杆超越孩子的水平,就总会对孩子不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只能愈加没收获感。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工作,他儿子在美国念书,他说校园里有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同时在操场上打篮球,中国孩子10个球进了9个,中国母亲不认可。美国孩子10个球进了1个,美国母亲拼命鼓掌。中国孩子说美国母亲有病,美国母亲特别奇怪,由于她感觉进1个球就比没进强。
最后的结果是,充满自豪感的是进了1个球的美国孩子,充满自卑感的是进了9个球的中国孩子。大家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欣慰,老为孩子失去的而遗憾,这就是今天中国孩子最大的悲哀。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个孩子都有我们的个性,每个孩子都要在他实质的基础上进步,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3
一个孩子想做一件事,除去好奇心、责任感等,总是更因为以前有过好的体验。
埃里克森人格进步阶段理论中提到:学龄期6—12岁的孩子正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时期,假如他们能通过努力达成我们的学习计划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以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他们就会形成自卑感。
莫言为何会喜欢写作?他一个人回忆说,就由于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非常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作范本读出来。
相信大家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历程。这给大家一个启示:孩子子要鼓励,要给他们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的收获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更需要家庭的一定和鼓励,由于他们在学习上非常难找到自信。
因此,父母最好能在日常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品质,留神察看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多用类似下面的语言:
1、虽然你那样累了,但还是坚持完成了,真困难!
2、这次做完作业的时间比以前短了一刻钟,有进步!
3、这个问题虽然你不会,但你目前不需要发脾气的方法表达了,母亲非常高兴!
......
学习固然有枯燥的一面,但还有发散思维的乐趣、解出难点的满足与收成成绩的愉悦体验,这类都是其他娱乐活动所不可以达成的。父母绝对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认同,如此才能充分激起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孩子不断进步,不断攀登成绩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