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反观今年的招生录取状况:一方面是高考考试参加考试的人数不断降低,其次却是招生计划持续增加,再加上近年来高中毕业生成长道路的多样化趋势,使得不少省份的录取率都创出了历史新高。
譬如,北京高考考试录取率超越了80%,其中本科录取率初次超越50%,高达54.9%,比去年提升了5.6个百分点。上海今年高考考试录取率超越85%,较去年再升一个多百分点。除此之外,浙江为83.8%,山东突破80%,重庆达78.55%,云南超越70%,安徽也达到了创历史的67.3%,而江苏高考考试录取率初次定格在“80%以上”。
然而在高录取率下,各种新矛盾也接踵而至,高等教育中隐藏的种种问题特别需要引起大家的看重。
高录取率vs低录取线
高考考试录取率过高的背景是录取线过低。譬如今年江苏专二院校录取线一降再降,先是160分,后又降到120分。这么低的入学门槛,使得很多中学教育没达到需要的学生进入了高校。
同样的状况也出目前广东,广东高招办于8月24日为一批仍有缺额计划的高职院校第三寻求志愿,并进行第三次录取。寻求志愿的资格线为:文科200分、理科200分。这意味着广东考生200分也能上大学!
高录取率vs优质教育资源
高录取率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让人担心的一面。在80%以上的高录取率面前,“上大学”的焦虑缓解了,但“上很大学”的焦虑,却在社会上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高录取率为更多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稀缺品。怎么样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已成为“高录取率年代”学生和父母关切的主要问题,也成为高校和社会面临的要紧课题。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龚放教授就觉得,大众化教育并不是粗放经营。高校应看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准时给这类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和“再加工”,不然最后提供给社会的或许会是“不合格商品”,也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高录取率vs就业率倒挂
大学一直被视为改变命的场合。而今,大学扩招已经迎来第十一个年头,在过去十年里,大学招生规模以每年平均约30%的速度递增。但,拐点已经显现:当大学过多受制于统一招生规范、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专业学习深度不够等综合症并发的时候,大学还能改变大家的命吗?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就业率倒挂成了一种并不罕见的现象,研究生敌不过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比不过职校生。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觉得,国内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的也由过去的主要培养高级人才转变为包含高、中、初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定位,要更多地减少重心,双眼向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培养各行各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