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付出,叫中国式牺牲付出:“牺牲式”的付出,在目前家庭关系很容易见到,大家常常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完全为了孩子而活,他/她的口头禅是:“我还不都是为了你”。然而牺牲式的付出,不会给其他人带来幸福。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随着着有独立和依靠两种愿望的冲突,伴随孩子的成长,爸爸妈妈应该更多地将孩子温顺推开,支持着孩子往独立的方向成长。
01
近期,汇丰银行发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
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越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USD稳居第一,新加坡、台湾和国内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位列3、第五和第六。
报告还显示,82%的父母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筹备,超越三分之一的中国爸爸妈妈已经完全丧失了我们的个人时间。
在教育问题上,中国爸爸妈妈又一次碾轧了世界。可即使这样,仍然有超越七成中国爸爸妈妈担忧自己还没为子女做到最好。
无独有偶,近期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一位当高管的母亲,月薪三万,可由于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于是,当大家问为何中国人都不想生小孩,答案无一例外:贵和累。
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
可爸爸妈妈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导致了不少亲子关系的困局。
02
我从不怀疑爸爸妈妈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可牺牲不是爱,是糊涂。
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感受:满足感和边界感。
上周末,邻居Maggie夫妻去参加朋友结婚典礼,把四岁的儿子小宝托我照看。本以为小宝平常和儿子玩得那样好,照顾他应该不是件难事。
可Maggie把小宝送来的时候,我傻眼了,一箱子的儿童用品和一张写得满满的时间表,无辜地跟我说了一句,麻烦你了。
吃完早饭,我照例带儿子去小区花园散步。
于是,招呼着小宝往外走,走到门口,发现小宝呆呆地站在我身后,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原来还没有穿鞋。
他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拉着他坐下来,教他穿鞋,儿子不吵不闹地坐在旁边,帮我一块教小宝穿鞋。大家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穿好鞋,小宝笑呵呵地跟着儿子冲外出。
晚上,Maggie来接小宝,聊了两句,她就急着带小宝回家,小宝像白天我教他的一样,自己拿起鞋往脚上套,费了半天劲,才发现穿反了,急得满头大汗。
Maggie看着心急,冲上去帮儿子把鞋缓过来,小宝哇地一下就哭了。
Maggie一边拎着大包小包,一边哄着小宝,狼狈不堪地走出我家。如此养孩子,如何可能不累。
依据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剖析的人格理论”,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探寻自我价值。
而在这个时期里,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帮助,就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办法,从而产生挫败感。
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一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源于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为别人提供帮助。而在不少中国式家庭里,孩子却只不过问题的制造者。
03
以孩子为中心的中国式家庭里还有另一种危险:孩子没界限感。
孩子摔倒的时候,大家立刻飞奔而去,扶起孩子,排掉他身上的尘土,用各种办法哄他高兴。
孩子背不动书包的时候,大家想也不想,就伸手接过那个并不沉重的书包。
全能爸爸妈妈的跨界帮助,比较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做是爸爸妈妈的义务。
所谓界限感,就是自我和别人的差别。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由于分不清我们的感觉和其他人的感觉,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际交往的边界。
姨妈家有个从小被宠大的妹妹,从上学到生活,所有些事情都由爸爸妈妈收拾。甚至工作都是父亲托人找的。
她每次到我家串门,只须看到桌上的好东西就会开始随便摆弄。我关紧的房门,她更是如入无人之境。
有一次,父亲从日本带了一盒包装精美的和果子说给姨妈和姨夫尝尝,表妹想也不想当着大家的面,就把盒子打开,说自己先尝尝。丝毫没感觉不妥。
她常常抱怨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好,一直喜欢评论其他人的选择。人际交往中,困难重重。
小时候没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了解尊重其他人的界限感。
04
不少爸爸妈妈都有一种困惑,爱得少的孩子缺少安全感,爱得多了又容易变成过分娇纵。
有这么几个重点,值得考虑:
1、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感受挫折。
害怕孩子受伤害,是爸爸妈妈最大的焦虑。但爸爸妈妈的敏锐却会让孩子变得无比脆弱。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温迪·莫格尔就曾说过,当爸爸妈妈倾尽全力不让孩子体验到不当令,他们长大后,反而不了解怎么样面对正常的挫折。
生活里,你肯定常常看到,孩子哇哇大哭的时候,爸爸妈妈第一时间冲上去,安抚他们,用各种各样新鲜的玩意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致于孩子从来没完整地体验过一次疼痛、难过、恐惧的感觉。
可是,没体验,就不会成长。
孩子远比大家想象得坚强,他们有我们的办法处置伤痛、保持秩序。
而爸爸妈妈的工作是在适合的时候,给予提示和帮助,而不是直接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2、为孩子设立界限,温顺却坚定地说不。
邻居Maggie常常跟我说,小宝是家的宝贝,她总担忧自己一旦说不,就会失去小宝的爱。
每次听到小宝说,奶奶比母亲好的时候,她都心如刀绞。
亨利克劳德在《为孩子立界限》一书中说,爸爸妈妈一旦产生对孩子的依靠,孩子不只得不到适合的管教,还掌握了“把爱收走,就能得到想要的”这种功课。他们在用情感威胁爸爸妈妈,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聪明的爸爸妈妈都了解怎么样温顺却坚定地说不。
有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饭,她携带两个八岁的双胞胎儿子。
男生在这个年龄特别烦人,这两个孩子也不例外,坐在后排不停地吵闹,朋友果断地把车停在了一边,认真严肃地跟孩子说:
你们太吵,影响到母亲开车了。假如你们再吵,我就不开车了。
两个孩子立刻安静了下来,朋友开动了汽车。
可非常快就原形毕露,朋友又一次坚定地停下车。几次下来,孩子就掌握了控制我们的情绪。
爸爸妈妈对子女的爱,并非越多越好。
合理地设置界限,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法。
当他了解我们的行为会带来哪种后果,他们才会管理我们的行为。
3、让孩子为你付出。
爸爸妈妈的思维方法决定孩子的生活高度。
糊涂的爸爸妈妈会一味地为孩子爸爸妈妈,聪明的爸爸妈妈却了解,孩子越付出,亲子关系越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效应,来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哪个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第一来一个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一热就脱掉了大衣,结果,南风获得了胜利。
爸爸妈妈就好似这阵北风,无论外力多强,也比不上孩子内心的自发力量。一个人想成长、独立,不是由于有人告诉他成长多要紧,而是成长过程里他找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达成的需要,孩子也是。
但他们自我达成的方法比成人简单不少,不少你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洗一只碗,倒一次垃圾,甚至只不过伸手去按电梯键,他们都能感觉到我们的价值。
而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只不过让出一个身位。
孩子并没大家想象中脆弱,而爸爸妈妈要掌握在孩子面前示弱,让他们像闯关一样助你来解决问题,当他们助你做事的时候,才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觉。
在中国式家庭里,爸爸妈妈不是付出得不够,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