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教师与父母交流之道》读后感范本(甄选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哪些感想呢?目前就让大家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读后感有哪些需要呢?下面是记者为大伙收拾的《婴幼儿教师与父母交流之道》读后感范本(甄选3篇),欢迎阅读与珍藏。
《婴幼儿教师与父母交流之道》读后感1
国内著名婴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更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一定是两方面一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效果。”那就是——交流。交流能力是婴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与父母交流是婴幼儿教师无法避免的工作内容,为此园长为我园老师购买了《婴幼儿教师与父母交流之道》,读完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颇丰。
这本书主要有十章,主要从介绍交流的入门知识、与父母交流的心理效应、与不相同种类型的父母、不同性格的父母、不同从业背景的父母、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父母、不同年级婴幼儿的父母、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父母、很难交流的父母、与父母交流的多种渠道这十大方面展开讲述。本书的作者晏红,是北京幼教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教育掌握家庭教育专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健康咨询师,在儿童情绪管理、家庭教育咨询和亲子教师培训有有关的专业经验,深受父母和老师们的欢迎。读这本书的时候给人非常轻松的感觉,它所讲述的个个都是现实教育中的案例,作者自始至终都用案例来告诉婴幼儿园老师交流之道,让我好好学到了一些与父母交流的办法。
书中的案例对我帮助非常大,其中有一篇《与小班婴幼儿的父母交流》对我帮助非常大,由于今年我接任了小班的班主任。小班的孩子刚入园,父母很难控制我们的担忧与不安,就像晏红老师列举的案例一样,常常有“探头探脑”的父母,针对这一现象,我结合晏红老师在书中所教的办法借助早入园、放学和发飞信的方法与父母交流,提醒父母放松心态,帮助孩子缓解离别焦虑期,并列举大家平常遇见的一些实例,为他们提供一些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方案,像缓解婴幼儿焦虑情绪的一些办法:有些父母会采取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离开,或者放手孩子转身就走等不辞而别的方法,如此不但不可以降低孩子的离别焦虑,反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让他们对离别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其实,母亲可以蹲下来对孩子说:“母亲了解你看见母亲离开会非常难受,但母亲需要要上班。假如你难受就哭一会儿,你是想哭5下,还是想哭10下?母亲陪着你。”对于孩子来讲,不让他哭,他办不到,让他少哭,他做得到。孩子的情绪重压得到适合释放,能够帮助减少离别焦虑的程度。还有就是让孩子带上心爱的小物件到婴幼儿园和父母防止说一些“你再叛逆,就把你送到婴幼儿园”之类的话等。
读了这本书后我还了解了有效的交流取决于交流者对交流对象的充分知道与尊重,要依据交流对象的个性特征采取因人而异的交流方法。每个父母的合作意识不同,教师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父母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在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大家不可以正视他们的差异而采取单1、雷同的交流方法,同时也不可以对每一个父母进行过于主观的猜测和判断,大家需要整体把握父母的基本特点,来解决自己面临的交流问题。晏红老师在书中依据婴幼儿教师常常遇见的父母群体,分门别类的概括了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交流方案。其实想获得父母的信赖需要先看重情感交流,取得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也就取得父母的信赖,孩子越爱你这一位老师,父母也就越信赖你。
一位哲人说过:“学会了交流,你就学会了世界。”与婴幼儿父母的交流是一种基于常识又超越常识的实践智慧,需要大家每一位婴幼儿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磨练,积累更多的交流经验,做一名合格和深受婴幼儿与父母欢迎的婴幼儿教师。
《婴幼儿教师与父母交流之道》读后感2
国内著名婴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更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是单独胜任的,一定要两方面一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效果。"而好的交流与交流则是婴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桥梁。刚开始打开这本书,看目录就让我心中一震,书中主要从父母交流的心理效应、与父母交流的多种渠道、与不相同种类型的父母、不同性格的父母、不同从业背景的父母、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父母、不同年级婴幼儿的父母、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父母、很难交流的父母交流办法,这九大方面展开讲述。而每一大方面又分的非常细致,数了数,光是父母的类型就有43种。看着要做的功课真的不少!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婴幼儿园教师,面对与父母交流,确实有的无所适从感,读了本书后,获益良多。婴幼儿园父母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不可以用单一的办法交流,应依据不同父母采取不一样的方法,譬如说与母亲交流,目前的母亲可能通过互联网杂志书本对婴幼儿教育技巧头头是道,但不排除这类信息有不正确的伪科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和父母说话,一些婴幼儿教育理念可能还是我不了解的也可以向父母学习。
还有母亲与祖辈的教养观念差异,两辈人各有所长,我会鼓励母亲们以平和尊重的态度跟祖辈交流,双方各取所长,以"家和万事兴"为基础。父亲有四类型型,不管型父亲、严管型父亲、过分娇纵型父亲、伙伴型父亲,要向不管型父亲宣传爸爸参与早教的意义,帮助严管型父亲树立亲和的爸爸形象,帮助过分娇纵型父亲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让榜样型父亲发挥榜样示范用途。在与祖辈父母交流时宣传"生活即教育"的教养观念,有的祖辈父母潜意识里生活就是生活,教育是教育,因此他们觉得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环节无需教育,只须把孩子照顾好就能,缺少寓教育与生活之中的教育观念。还有的祖辈父母觉得孩子子什么都不会,每件事都要包办代替照顾周全,并且觉得这是种爱惜孩子对孩子好的表现,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尝试一下想一想,做事情可以父母做一半给孩子留一半,有时可以巧妙的装懒,让孩子分担一些事情,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性与与别人的合作意识。
晏红老师还告诉我要获得父母的信赖则侧重情感交流,取得孩子对老师的热爱情感也是取得父母信赖的基础,孩子越爱你这一位老师,父母也就越信赖你。每个父母的合作意识不同,教师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晏红老师同样密切联系婴幼儿教师平时工作实质一一举例、一一分析,所给出的案例都能引起共鸣,解决方案都是那样恰如其分,给我一种豁然明确的感觉。
书里的一个个案例给我的启发非常大,促进我考虑、看重该怎么样做好家园联系工作:那就是要"理解"、"信赖"、"合作"。如书中有个例子,一位母亲为了照顾孩子把工作辞去,全职在家,孩子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喜欢说甜言蜜语,天天打扮的干干净净,非常讨人喜欢,但她自己动手的愿望不强,每次让小朋友自己洗手吃饭总落到最后,并且对老师说:"老师,你帮帮我吧。"老师说;"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得的事自己做。"她就说:"就帮我这一次嘛,求求老师母亲了。"老师把这个状况告诉父母,没想到母亲听了哈哈大笑,感觉孩子很讨人喜欢,说着"谢谢老师了。"还有另一个状况,孩子不愿好好午睡,一直影响别的人,老师告诉母亲才获悉,孩子跟大人维持着一样的作息时间,晚上到十二点才睡,然后跟大人一觉睡到自然醒。母亲对老师的态度非常不错,对老师的建议却不在乎。本书第一剖析了这种父母的心理特征,全职爸爸妈妈因为生活交际圈子狭窄,教育孩子便成了她们的最重要任务,渴望得到别人的一定与认同,所以教师第一要对她们表示认同,会对她们产生非常大的激励,然后再把孩子的状况跟实质联系起来,而不是只空讲大道理。譬如,提醒父母不要依据我们的爱好随便推迟孩子的睡眠时间,影响孩子第二天的午睡,可以将一些海外的研究报告告诉父母,孩子睡觉时会分泌一种叫褪黑色素的荷尔蒙,它与预防癌症有关,分泌最多的时期在一至五岁。一般情况下,22:00开始分泌,23:00渐渐上升,凌晨2-3点达到高峰,然后渐渐降低,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我想自己也会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磨练,积累更多的交流经验,成为婴幼儿与父母欢迎的婴幼儿园教师。
《婴幼儿教师与父母交流之道》读后感3
国内著名婴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更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是单独胜任的,一定要两方面一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效果。”而好的交流与交流则是婴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桥梁。
《婴幼儿教师与父母交流之道》这本书给了大家非常不错的'建议和参考,从大家在与父母交流中会出现的误区、表现、目的,交流时的心理反应,与不相同种类型、性格、从业背景、不同年级婴幼儿的父母交流到与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很难交流的父母和与父母交流的渠道这很多方面的父母都考虑到了并且有为之匹配的办法,加之以详实的案例,给了我在父母交流方面非常不错的参考素材。
书中提到的与父母交流越位的表现也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在我刚来到一心童的时候,靳秀姐给大家上过一堂关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课,其中也提到大家在与人交流时要维持适合的距离,如此的交流才会愈加礼貌和文明。教师与父母之间的交流适合采取46-122厘米的个人距离,以至少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说话时的呼吸为宜。目前和父母交流的还不是不少,我在与其他人交流时可能有时会没注意这种小事,但细节总是是体现一个人个人素质的时候,所以大家在交流的时候应愈加注重细节,如此才能和父母有效交流。
在与父母交流的心理效应中首因效应和投射效应是大家老师应该多加注意的。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首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老师在与父母第一次交流时,父母关心的可能不是老师说了什么而是老师说话的态度,他们会察看老师是不是亲切,是不是受孩子喜欢。这个第一印象常常让人们优先加工,先入为主地半段一个人,进而形成难忘的记忆。想象大家自己也是如此啊,常常会依据第一印象在心理给其他人一个评分,作为日后的参考。首因效应付父母的影响也是尤为明显的,我在实习的时候,一个父母特别喜欢小班的主班李老师,常常和老师聊天,也和别的父母说李老师是个关心孩子的好老师。有一次那位父母的孩子的头上在婴幼儿园不小心磕了一块皮,李老师细心讲解之后,父母也能特别理解老师的工作。所以老师要积极发挥首因效应有哪些用途,主动想方法给父母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觉得自己具备某种特质,别人也必然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质,把我们的感情、意志、特质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大家常常假设别人与自己具备相同的属性、喜好或倾向等,常常觉得其他人理所当然地了解自己心中的想法。其实这不止是在与父母交流中大家常有些心理,在日常大家也常常不自觉的“以己之心度别人之腹”。譬如自己喜欢吃花菜,可能在招待客人时就会做一盘花菜,让客人吃花菜,客人不吃你心理就会感觉他辜负了你一片心意,可是你想过客人喜欢吃花菜吗?客人对花菜过敏吗?这类都是大家生活在红的小事,却无时无刻体现着投射效应。在与父母交流时更应该注意我们的想法是不是强加于父母,对我们的经验不要过度自信,在对父母提建议时要考虑到父母会不会产生重压,同等看待的对待所有父母,多多换位考虑,如此我相信与父母的交流就会愈加顺畅。
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投射效应,作为老师大家想要达到的结果是得到父母的理解、信赖和支持。大家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成为家庭和学堂之间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