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父母朋友们,你知不知道?
父母和孩子交流出现问题,或者产生矛盾冲突,直接爆破点通常都是语言上出了问题。
那样,怎么样才能和孩子好好说话,形成正向的交流和交流呢?
今天,今天给你推荐亲子交流“十要十不要”原则。
01
要共情,而不是同情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应该用上“共情”,而非“同情”。
由于共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如此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尊重,感觉到被理解。
同时,孩子的情绪也能得到释放,还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情绪的指导。
而同情,是站在大家大人的角度,以我们的感觉为导向,以自觉得正确的方法来减轻孩子的痛苦。
如此,最后要想达成情绪转移,但,却不可以得到情绪的指导。
譬如,当孩子被同学误解了,假如爸爸妈妈表达:
“事情如何会如此呢?我心里非常难受。”
“这孩子太可怜了,还要被同学欺负,这类同学如何那样不懂事!”
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你被同学误会了,你心里感到非常难受,非常委屈是吧!
你期望自己能得到同学们的理解,是吧!”
如此,孩子才能感觉到被理解,情绪才会得到好的指导和释放。
02
要聆听,而不是选听
与孩子交流,需要用心地聆听。
“聆听”的意思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
怎么样聆听?“眼看”、“耳听”、“心思”三者并用。
“眼看”:看孩子的身体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是严肃认真的,还是吊儿郎当的;
孩子的目光是游离的,还是专注的;孩子的表情是恐慌的,还是平静的。这类都需要认真地看。
“耳听”:听内容,听孩子表述了什么,时间、地址、人物、为何做、如何做等。
听孩子的语气是平和的还是急促的,听孩子音量,大声还是小声,听孩子的重音放在什么地方。
“心思”:第一要考虑事实是什么,孩子此时的感受是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他期待的是什么。
如此才能真的做到和孩子沟通交流。
而“选听”,则是只听自己有兴趣的部分,没真的投入地听,心神不定地听,敷衍孩子地听,边做事边听,或者站在自己角度去主观地听。
如此,孩子的感受得不到看重。不被关注,不被需要的时候,就容易致使孩子和父母闹情绪。
03
要回话,而不是反应
“回话”是对当下维持一种觉察,对孩子的语言做出正确地理性地表达。
而“反应”就是打造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惯性思维后,产生的智能化反应。
譬如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孩子对父母说:
“你整天唠叨我,我不喜欢你。”
那样此时“回话”的方法是:
“我的行为,叫你感觉到不舒服,是吗?你可以说说吗?”
若是“反应”,就会立刻冲口而出:
“你这没良心的,我每天为你好,你还如此对我!”
当大家在倾听孩子的时候,也需要正确地“回话”孩子。
“回话”是基于孩子的感受,让自己慢下来,去用心感受孩子的心情,再做出回报。
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大家可以用表情回话:孩子开心,大家跟着微笑;孩子伤心,大家也回话难过。
还可以用动作回话:孩子说话,大家点头,身体前倾;语言上要有回话,“嗯”、“哦”、“啊”等表示在听。
所以,与孩子交流,掌握理性“回话”,而不是感性“反应”。
04
要对话,而不是训话
“对话”是双向的谈话,是交流互动的。并且是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方,给予孩子和自己平等争论的权利。
“对话”是礼尚往来,有接收也有发送;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
由于,好的教育都是在爸爸妈妈的每一次交谈和每一次互动中体现出来的。
而“训话”,就像上级对下级教会或者告诫的话,是不平等的,是单向的。
假如爸爸妈妈常常用“训话”的方法讲大道理,把一件事说得上纲上线,长期重复着同样的内容,老调重弹。
表面上看,每句话都听上去非常有道理,但长期如此训话,就容易让孩子形成“习惯性模糊听觉”。
最后容易引起孩子反感,负面情绪也会逐层升级,最后影响亲子关系。
05
要询问,而不是盘查
“询问”是征求建议,而“盘查”是仔细查问。
其实两者都是出于关心孩子,但成效却完全不同。
在平时的日常,爸爸妈妈常常期望更多地知道孩子的状况,“今天学校发生任何事情啊?”“班里有哪些新鲜事啊?”
这都是需要方法的,大家可以先察看孩子的表情,再进行询问,看到孩子非常高兴,可以微笑着问:
“哇,今天如何那样开心啊!说来听听!”
有时,还可以请教式询问:
“宝贝,这个电脑出问题了,你可以帮帮母亲吗?”
如此,在巧妙中发问,把尊重孩子一直放在第一位。
而“盘查”,是爸爸妈妈急切地想知道孩子更多的状况,想从孩子那儿得到更多的实话,便接二连三地步步逼问、审问。
如此,或许会逼孩子撒谎,或者一声不吭。
慢慢地,会致使孩子对爸爸妈妈产生惧怕心理,甚至慢慢疏远,亲子关系开始变得紧张。
06
要正面,而不是负面
语言几乎构成大家养育孩子的平时,而大人的语言正是孩子思维方法的典范。
这里的“正面”是正面的语言,指积极的、阳光的、对孩子有积极引导的语言;
“负面”是指负面的语言,指消极的、给孩子带来创伤、带来伤害的语言。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要多用正面的语言。譬如,建议孩子如何做,而不是不如何做。
由于正面的语言可以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引导着孩子向好的方面看。
墨菲定律中说:“假如你担忧任何事情发生,那样它更可能发生。”
假如大家长期用负面语言和孩子交流,那样如此的孩子更容易自信心不足,容易敏锐焦虑。
在日常,正面语言和负面语言完全可以进行转化。
譬如,当孩子字迹潦草时,大家可以找到写得相较工整的,鼓励孩子说:
“哇,这几个字非常漂亮啊!
假如所有些字,都像这几个字一样,认真工整地书写,就更好了!”
当大家期望孩子勤快时,假如用负面语言表达,就是“你太懒了”,而转化成正面语言就是:
“你看,这一次比上一次有进步,更勤快了。”
07
要坚持,而不是僵持
“坚持”是指“坚决维持、维护、进行”;“僵持”是指“双方相持不下”。
在孩子超出了原则性问题的时候,作为父母,大家语气要温和,而态度要坚决,行动要坚持,该惩罚要惩罚,同时要坚持到底,不可以半途而废。
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是非分明,知错就改。
而在这个过程中,切忌心软,向孩子妥协。
一旦妥协,不只影响爸爸妈妈的威信,同时也放纵了孩子,下一次再需要孩子的时候,就会形成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
所以与其僵持,不如坚持。
08
要暖心,而不要虐心
“暖心”的意思是心想法到温暖,“虐心”是“用暴力凶狠的方法摧残心灵”。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亲子之间应该是温暖的,是开心的,而不是互相折磨的,彼此痛苦的。
当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不理解,亲子关系容易出现隔阂、对立,彼此都是难受的。
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用情感去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的关爱。
无论多么顽劣的孩子,多么内向的孩子,在暖心的亲子环境下,都能形成良性的亲子交流。
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要大胆地讲出,并做出来。
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让爱像阳光一样普照在孩子的生命里。
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如此的亲子交流才是暖心的。
09
要做盟军,而不是敌军
“盟军”是协同关系,“敌军”是敌对关系。
最成功的亲子交流,就是和孩子达成协议,成为“盟友”,而不是和孩子成为“敌人”,甚至水火不相容。
其实,每一次和孩子的对峙,都是亲子之间巨大的损耗。
好的爸爸妈妈应该和孩子成为盟友,并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让孩子感觉到:
不管我是什么样子的,爸爸妈妈都会不离不弃,会一直关心我、爱惜我、支持我、伴随我。
当孩子获得好成绩时,绝对不要吝啬对孩子具体的赏析和鼓励;
当孩子遇见困境时,肯定记得给孩子安慰和鼓励;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千万不要挖苦讽刺责备,而是教会他如何做。
如此,孩子才会全身心地信任我们的爸爸妈妈。
10
要创生,而不是创伤
“创生”是“成长”,“创伤”是“遭受伤害”。
好的亲子交流,让孩子和爸爸妈妈都能互相创生,彼此成长,一同收获。
伴随孩子的成长和年代的改变,爸爸妈妈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追得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成长了大家自己。
这就是在亲子交流中创造并达成了彼此生命的拔节。
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中有如此一个看法:
“爸爸妈妈不正确的爱对孩子会是一种伤害!”
甚至会干扰孩子的将来,乃至一生。
由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不融洽,会干扰孩子将来的性格特点培养、人格完善等方面。
历程了创伤的爸爸妈妈,会把家庭教育方法复制到将来的孩子身上,形成“代际创伤”!
所以,愿大家的爸爸妈妈都能和孩子一同成长,形成创生,而非“创伤”。
愿每一对亲子都能同频共振,形成默契的亲子交流。
要了解,好的亲子关系都是从交流开始。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