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没事,不疼”,“我疼!” 孩子的感觉哪个说了算?

   日期:2025-01-30     来源:www.u7py.com    浏览:308    
文章简介:1   大家常常想孩子可以有独立的个性就好了。 孩子可以把我们的感情跟爸爸妈妈表达出来就更好了。

1

 

大家常常想孩子可以有独立的个性就好了。

孩子可以把我们的感情跟爸爸妈妈表达出来就更好了。

可是,太多的时候,大家都等不及,取代或者不承认了孩子的感受。

于是,他们变得附庸、唯唯诺诺,或者谎言不断。

要么就沉默不语,对爸爸妈妈封住了我们的嘴巴。

我一直都感觉自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感受。

可还是会不自觉地犯一些如此的小错误。

一天晚上,儿子洗完澡后外出的瞬间,我不小心拉了一下门。

然后他的脑袋碰到了门把。

看到他捂着头想哭。

我快点跟他说:“没事,不疼!”

“不,疼!”他很大声地反对。

看到他那坚持而委屈地样子,我才意识到我们的不对。

 

由于他的感觉,当然他最了解。

我凭什么这么一定地跟他说不疼?

疼与不疼,难道不是这个被撞了头的孩子说了算吗。

 

我快点跟他道歉:“对不起啦!是父亲不下心拉了门,我下次注意点,怎么样。”

这个时候他揉揉头,没事一样的走开了。

由于小小的道歉,对孩子意义非凡,由于里面是爱和尊重,有疗愈功能。

 

后来我去房间,非常认真地问他“你的头还疼吗?”

“真的非常疼,父亲!不过目前没刚刚那样痛了。”

“父亲了解了,下次大家必须要小心一点。”

 

我为他的坚持和愤怒感到高兴。

由于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进步。

 

假如一个孩子连我们的感受都不敢说,什么都爸爸妈妈说了算。

那他的生活堪忧。

2

当孩子摔倒了,为何大家一直抢着说“不疼,不疼”呢?

当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了,孩子哭着不认可,为何你会说“没事,没事,大家要大方一点,再哭就看上去小气啦!”

 

当孩子说自己不敢一个人去没开灯的房间,为何你会说:“真是胆小啊!明明有光啊!”

 

而不少的时候,孩子哭着,不问是非黑白,根据我们的意愿安排,最后出了问题,背锅的还是孩子。

 

我有一个小姑,比我只大10多岁。

记得我小时候,小姑在节日的时候会带女儿回娘家。

我就负责跟小表妹玩。

有一件事我记得非常了解,那时候晚上一直会听到隔壁房间的打骂声。

只须小表妹一哭,她就会冲奶,然后给她喝。

她不喝,她就挖空心思要她喝。

 

结果发现尿在了身上。

又打小表妹一顿屁股,还随着着一个新妈的责骂和抱怨。

 

孩子或许就是被尿憋醒了,想小便而已。

可是母亲一直感觉她是要吃东西。

 

现在想想,那时候姑姑刚刚有第一个孩子,多少是不懂如何养孩子的。

 

不少的新妈,也常常是如此。

孩子一哭就快点喂奶,以为孩子是饿了。

其实孩子不只为了吃东西才哭呢。

他们有时是害怕,通过哭声唤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由于在大家人类刚开始的时候,婴儿要哭闹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才不会有危险发生。

 

而有时他们只不过需要一个拥抱。

或者是拉了粑粑,需要清理。

……

 

当我那时候发现这个小小的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想法时。

我就挖空心思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秘密。

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的样子,站在他们当下的状况去感受。

总是能找到答案。

 

而根据我们的想法去对待孩子,而非尊重孩子的感受。

总是是孩子吃苦,爸爸妈妈受累。

3

网上有一个经典的段子:有一种冷是你妈说你冷。

这句话不止是一个段子,而是真实的写照。

大家常常会看到如此的场景。

爸爸妈妈说非常冷,孩子说不冷,拒绝穿鞋袜。

爸爸妈妈说非常热,孩子又说不热,要穿长裤。

 

洗澡水放好了,母亲摸一下说刚刚好,但孩子说太烫,如何解决?

加冷水,太冷了又怕孩子着凉。

不少孩子就被强制摁了下去。

 

吃完了饭,孩子说饱了,奶奶说你没吃饱,于是又用勺子塞几口下去才放心。

然后说“你真的没吃饱,还是奶奶说的对。”

 

喂养孩子和教养孩子是不同的。

 

请勿用我们的感受去取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摔倒时,第一句话应该问他“疼不疼?如何了?”

而不是用我们的主观感受去取代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疼了,得到关心,并说源于己的感受,是尤为重要的。

 

用我们的权威去给孩子做主,换不来真的的内在认可

 

当孩子维护我们的玩具时,请勿给孩子做主安排。

由于玩具是孩子的,那就要让孩子去做主。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

引导他们进行推荐或者互换,而不是强制安排推荐。

 

千万记得别用我们的主观意愿,给孩子们贴标签

 

当孩子怕黑的时候,不要嘲笑他们,更不要打下胆小的标签。

大家感觉那里有室外的暗光或者客厅透进来的光。

可是孩子感觉那个非常昏暗,他感觉到不安和害怕,是很正常的感受。

当这棵树最后要被砍时,所有些人都没办法理解朱莉阻止砍伐的行为。

树下围满了小镇上的人,不少人以为这小女孩是疯了。

最后,朱莉父亲来了,他爬上树与女儿展开了一段如此对话:

父亲:乖女儿,该下来了

朱莉:父亲,求你了,不要让他们砍树

朱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

父亲:没什么美景比我女儿的安全更要紧!

朱莉:我不!

父亲:朱莉安娜!是时候下来了。

 

我能想到大家不少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如此的行为会感觉火冒三丈。

看到这么多人围观会感觉丢脸。

到了那里也是气急败坏地骂人,把孩子给揪下来打一顿以示警告。

 

可是朱莉的父亲平和而坚定地劝说女儿下来。

并且顾及了女儿的感受,跟她说“在父亲心里没什么比你更要紧”,表达了我们的爱。

但又坚定地告诉她“即便你再不舍得这棵树,但时候下来了”。

 

最后大树还是被无情地砍掉了。 

看着女儿渐渐消沉,甚至自我否定“那只不过颗树,为何我就忘不了”时,爸爸什么也没说,只不过画了幅非常美的梧桐送给朱莉。


并告诉她“那不仅仅是颗树,我期望你永远记得你在那颗树上的快乐”。

 

爸爸了解自己保不住女儿的梧桐树,但他却可以用画画的方法,重燃女儿在那颗树上得到的快乐与成长。

 

那一刻,大家能看到女儿的双眼里含着泪水。

如此的理解和爱,直抵内心。

 

哪种孩子内心是充盈而幸福的?

总是是得到了爸爸妈妈理解尊重的孩子。

 

由于理解产生爱,打造安全感。

而尊重催生信赖,利于孩子内心真的的独立。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