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0年十月,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家庭教育高峰平台上曾以《教育,不要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为题做过一个发言。
在发言中,钱文忠对所谓的“快乐教育”提出了质疑,并以自己幼时的历程现身说法,呼吁鼓励以外要有惩戒。
通俗点说,钱文忠教授是“严师出高徒”传统的信奉者。
钱文忠的看法引来拥趸无数,文字稿在朋友圈里转发者众。
以至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将文章改头换面再发一次,仍然创造了不少个10万+。
譬如之前,有人以《复旦教授: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出色孩子的!》为题将文章发出来,照样热度不减。
02
但更不是没反对的声音。
譬如著名的李镇西校长就针锋相对,以《教育,请不要再以“严”的名义对钱文忠们让步》为题,几乎对钱文忠的文章逐句进行批驳。
李镇西觉得,钱文中的发言“思路不清,偷换定义,一概而论”,是由于“陈腐的教育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多教育者的头脑中,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父母中。这类人组成了对钱文忠《教育,请不要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一文浩浩荡荡的点赞队伍。”
李镇西的文章,同样拥有大量的支持者,写完一年之后重新粘贴出来,仍然有很多网友转载,表示同意。
显然,李镇西是目前时尚的“快乐教育”的倡导者。
03
对于钱文忠的演讲,不少地方我颇为同意。
譬如“凭什么教育是开心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如何肯定是开心的?教育里面肯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大家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样,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惩戒方法吗?单凭鼓励就能完成教育了?”
“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需要管教、需要惩戒,需要让他了解教育绝不止是快乐,学习绝不止是快乐。”
“作为父母,我倒是期望假如我儿子的老师看他不成器,揍他两下,罚站一会儿,这是应该的。教育部就应该定出如此的规则,对学生要有惩戒。”
“我期望老师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还要拿着大棒。”
……
这类话,不少都切中了目前教育的时弊。
而对于李镇西的看法,我也并不反对。
李镇西在文章中给出了“愉快教育”的真实含义:
所谓“愉快教育”,是教育者正确运用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办法和教育方法,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环境,激起学生的情趣,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好的精神状况自觉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方位、主动、充分、和谐的进步的教育。“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幸福的童年——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才干,健壮的体魄,活泼的个性。“愉快教育”的要点是“爱”、“美”、“兴趣”和“创造”。
这当然是一幅美好的蓝图。
而他引用陶行知的名言:“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也确实可以让大家对老师的惩戒产生某种警惕。
04
作为一名一线的老师,我见过太多被父母和社会娇惯已久,打更不是,骂更不是,爱更不是,恨更不是的“熊孩子”。
我很期望自己手里真的可以拥有惩戒权,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叛逆就削他。
但作为一名被老师的“大棒”招呼过的学生,我很怀疑老师手里的“大棒”用的是不是公平和正当。
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自己在上小学时,仅仅由于写作业错了一道不该错的题,就被老师用教鞭猛抽了几个,背部肿得几天都不可以平躺着睡觉。
虽然我从未恨过那位老师,但我却怀疑那次老师的下手未免太重。
而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由于自己在初中一年级音乐课时违反纪律被老师以不适合的方法“惩戒”,紧急伤害了自尊心,以至于落下了心理上的“病根”,终生不敢在其他人面前唱歌。
教育到底应该是“严”还是“爱”,真的不是一个对与错就能说清。
05
其实钱文忠和李镇西都没错,教育本应该“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只是,大家做事容易走极端,强调一个,总是会忽略另一个。
所以,大家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应该讨论的不是“严”或者“爱”,而是规则。
信奉“严”的老师不会不喜欢孩子,崇尚“爱”的老师也不可能不想对孩子严管。
但大家最需要的是,对孩子“严”时要有规则,对孩子“爱”时也要有规则。
譬如孩子犯错,他不但了解自己会遭到惩戒,还了解自己将会遭到哪种惩戒,而不可以全凭老师的道德甚至心情。
好似成年人有罪,判多少自有法律条文约束,法官只是一个实行者。
假如有如此的规则,我不至于过了几十年,仍然搞不知道当年我做错了一道题,背部就被教鞭抽好几下,到底依据是什么。
同样,假如大家的爱有规则,也不会出现班里有孩子上课捣乱,老师让他在教室后面罚站一会儿,父母还兴师问罪,声称“我是花了钱让我家孩子来上学的,不是让他来罚站的”。
06
没约束的“严”,或许会误伤孩子,没底线的“爱”,只能泛滥成灾。
教育既需要“严”,也需要“爱”,但有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大伙一同遵守的规则。
规则之下的严,才是有益的严,规则之下的爱,才是有益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