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中国父母好像没人不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教育口号,这句话也确实魅惑了很多父母携带孩子从小奋战在一个没硝烟的战场上,致使孩子们从婴幼儿园开始就“不是在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目前,大伙把这句话视为叫人误入家庭教育歧途的始作俑者,恰恰折射出对孩子成长与教育的一些基本认识的缺失。
爸爸妈妈怎么样认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爸爸妈妈自己
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告诉大家的是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特别看重孩子0至6岁甚至0至3岁的教育,不可以由于孩子小就忽略了。假如从如此的一个角度认知,这句话就没值得批判的:孩子的教育应该从生的那一天抓起。一句话怎么样能掀起滔天巨浪?重点在于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各种各样不一样的认识,对“输”和“起跑线”这两个关键字有不一样的认识。大家只有认识了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什么是“输”或者“赢”,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
近期,中国教育报围绕着对这一教育口号的认识和有关问题,在微信公众平台对父母发起调查,短短的两天时间有3000余名父母参与。大家可以看到父母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你认可孩子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吗”,有19%的父母表示认可,觉得现代社会角逐激烈,孩子从小就该努力角逐;有29.2%的父母比较认可,觉得社会角逐十分常见,但高中甚至大学才是角逐的起跑线;有51.8%的父母不认可,觉得孩子按我们的进步成长就好,无需参与角逐。
“你觉得哪儿是孩子的‘起跑线’”,23.6%的父母觉得是孩子生的那一天;6.2%的父母觉得是婴幼儿园入园;13.2%的父母觉得是小学入学;17.5%的父母觉得是中学将来;39.5%的父母觉得没“起跑线”。
“你觉得生活跑道的终点目的是什么”,8.3%的父母觉得是有地位,出人头地;2.9%的父母觉得可以赚钱,比身边大多数人有钱;88.8%父母觉得是做幸福的普通人。
“你对‘孩子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是如何理解的”,4.7%觉得生活是一场角逐,孩子从小在各方面就应该比别的孩子进步得好;3.4%觉得孩子从小就要重视学习各种常识、进步智商,早识字、早会算术,才能不落后;91.9%觉得爸爸妈妈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教育,但不是把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调查的这个样本都是对家庭教育很关注、特别热爱学习的父母群体,并不是中国父母的总体状况。尽管这样,大家可以看到,对上述4个问题的怎么看大伙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上述4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父母的婴幼儿教育观,其中最根本的是大家要把孩子培培养哪种人,大家如何认知孩子的成长。而对这类问题的不同认知会致使父母在孩子出生后教育行为的巨大差异。一个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场角逐的父母,就会从孩子一出生就陷入焦虑之中,盲目地让孩子学这学那。
在大家的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你觉得爸爸妈妈重点努力应该是什么方面”,答案有3个,一是做足够的经济投资,尽可能不让自己家里孩子的条件比同龄人差;二是尽力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辅导培养方法,尽可能让孩子才艺双全、出色出众;三是伴随孩子成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父母婴幼儿教育观的不同致使在这个问题上大伙的认识也不同。爸爸妈妈们必须要了解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爸爸妈妈自己。

爸爸妈妈正确的婴幼儿教育观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进步范围
“正本”需要“溯源”,只有大伙对“孩子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及有关问题有一个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婴幼儿教育观,才能使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朝着理想的终点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爸爸妈妈才是孩子成长的真的起跑线。
大家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其实最根本的是想让孩子“赢在终点”。从调查可知,爸爸妈妈对孩子生活的终点目的是有不同怎么看的。一个真的的生活大赢家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有幸福开心的生活。大家可以追求出人头地、追求获得更多的资金,但假如这类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如此的生活就没意义。大家要把孩子培培养一个能幸福生活的人。
哪种生活会更幸福?那就要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从心理学很多的研究成就看,一个幸福的人需要具备以下要紧的能力或品质: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体察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抗拒挫折的能力等。大家把这类能力称之“情绪智商”或“社会情绪能力”。这类能力比传统智商更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而这类能力是个体从一出生就要关注和培养的。在这个意义上,假如有起跑线还真是可以从孩子一出生即使起,但大家的很多父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却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和智商的培养当成是教育的重点。
本次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你期望孩子在班级中的名次”,答案是第1名占2.2%;前3名占9.3%;前10名占36.5%;中等以上占43.1%;无所谓占8.9%。父母期望孩子成绩在前10名以前的,几乎占到一半。
大家在其他区域的大样本调查结果发现,爸爸妈妈对孩子成绩的期望要比目前这个样本高出很多。另外一个有关的问题是“以下是孩子成长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你最关注的前3项是什么”,让父母从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同伴交往、兴趣喜好、情绪情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中选3项。大家曾在全国不同区域调查过,发现不同区域的结果大同小异,父母最关注的前3项基本都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和身体健康。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学习成绩在不同区域的选择比率高达70%至90%,而关注孩子同伴交往的父母仅占10%左右,对兴趣喜好、情绪情况等的关注比率甚至更低。
常识的学习对孩子固然要紧,但很多常识的学习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开始的。很多孩子在0至6岁超前掌握的常识,到了认知水平进步到一定量时就不需要那样费劲。同时在孩子入学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有侧重又要互合适合,家庭教育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进步范围。
大家还要认识到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轨迹,都有其进步的优势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一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起跑线。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战争,是每一个人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优于故我、胜于昨日”。人的一生都会参与角逐,而只有每一个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确面对角逐、有能力跟其他人角逐。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的比较对象还是自己。而0至十八岁是生活的奠基阶段,父母不要被这一阶段孩子暂时的、表面的角逐胜利所迷惑,只有从孩子一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培养,为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赢在终点。
了解孩子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遵循规律科学养育,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所以说爸爸妈妈才是孩子真的的起跑线,除去爸爸妈妈的婴幼儿教育观外,父母还要了解孩子、科学婴幼儿教育。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知道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进步的要紧能力,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科学养育,同时还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013年年底,某市对100名中小学生和100位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知道我们的内心世界,而60%的父母却觉得自己知道孩子;25%的孩子说自己非常孤独,而86%的父母觉得孩子不孤独;假如有心事,78%的孩子选择向朋友和同学诉说,仅8个孩子会选择对爸爸妈妈说;90%的孩子期望爸爸妈妈能多陪陪自己,而半数父母平均天天陪孩子的时间不到3小时;54%的孩子最渴望爸爸妈妈的伴随,而43%的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40%的父母最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仅13%的爸爸妈妈最关心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从上述调查可见,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有不少的不同。大家一直认为自己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但孩子是不是真的感觉到了你的爱和关心呢?父母“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爱,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假如爸爸妈妈能真的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不输在起跑线。
大家近期在北京做了一次调查,针对2596个初中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研究爸爸妈妈自己报告的爸爸妈妈拒绝与孩子感知到的爸爸妈妈拒绝之间的差异。爸爸妈妈拒绝是爸爸妈妈教养方法的一种,主要指爸爸妈妈不关心子女,对子女的行为不看重,对子女持有批评、否定的态度。结果发现从大体上说,孩子感知到的爸爸妈妈拒绝都要显著高于父母报告的爸爸妈妈拒绝。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离婚家庭孩子感知到的爸爸妈妈拒绝,与父母报告的爸爸妈妈拒绝基本一样。这说明只有离婚的爸爸妈妈才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拒绝。假如说所有些家庭要以离婚为代价,才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不好的教养行为,同时还非常难去弥补,那就太可悲了。
了解孩子是爸爸妈妈教养子女的必学课。大家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但这只不过冰山一角,大家要透过孩子的行为知道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和需要,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适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的爸爸妈妈们正在行动和改变。这次的调查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本次调查大家同样调查了这个问题:“以下是孩子成长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你最关注的前3项是什么?”结果让大家很意料之外也非常振奋:关注比率最高的是身体健康(96.1%)、思想品德(62.8%)和生活习惯(45.0%),而选择情绪状况、兴趣喜好和同伴交往的父母分别占41.2%、29.8%和28.2%,前3项中选最关注学习成绩的只占到13.3%。另外,和孩子的关系有54.9%的父母觉得很亲密,有35.1%的人觉得比较亲密,而选一般亲密、不太亲密、很不亲密3项加起来的父母不到10%。对于孩子的成长,爸爸妈妈应该重点努力的方面,有92.6%的父母觉得是伴随孩子成长、和孩子做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这类父母是大家中国家庭教育正在改变的最好例子和佐证。他们已经开始舍弃功利主义的婴幼儿教育观,愈加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用更科学和人性的方法教育孩子。我相信,只须大家不懈奋斗,就会实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真的内涵。大家才能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生命的全程出发,为孩子一生进步奠基,让孩子在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时能“出色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