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江浙沪等多个省市宣布,开始全方位推行“公民同招、100%电脑摇号”,一时间“学区房”又成了热议话题。本文借用电影《学区房72小时》探讨教育中的两大核心问题:父母付出的底线在哪儿?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几天,有一个消息,在父母群里炸开了锅:
好几个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几乎是同一时间宣布了,幼升小、小升初开始全方位推行“公民同招、100%电脑摇号”的政策。

的意思是呢?
就是说民办学校不再提前掐尖录取了,而是和公立校同步招生、电脑摇号。而且,民办校也要“锁区”:这个学校在什么区审批的,就只能在什么区招生。
以前,有不少没买学区房的家庭,计划的路线是:先拼一拼优质的民办校,看能否提前录取,没录取,还能有普通公办校保底。
而目前,这条路走不通了。这样看来,凭借学区房上重点公立校,还是最稳妥的选择。
也因此,一时间,关于学区房的话题又沸沸扬扬。
听说有着急的父母当天就去看房了。而更多的父母,一边担忧着学区房又得涨,一边忧心着政策还会变。
这几天,看着不少群里关于学区房的各种讨论,让我想起去年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学区房72小时》。
这虽然是一部电影,但很真实,真实到,甚至只有你真的去知道过学区房,才能看清楚里面的门道。
学区房,折腾的就是中产家庭
电影里的主角傅重,是一个大学教授,在上海有套2室1厅、一辆车,算是中产阶层。
他开车上班,音响打开,放的是给女儿听的英文儿歌;
在家一边做饭,一边跟女儿说英语;
接送女儿去各种补习班:英语、钢琴、跆拳道、书法……
孩子上补习班的时候,坐在教室外面的凳子上睡着了
这是不少中产家庭的写照: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家人所有些资金、资源、时间,都贡献给了孩子的教育。
而学区房,折腾的就是中产家庭。
真的的富豪无需学区房,而对于存活还是第一需要的人群来讲,学区房太奢侈了,不敢想。
只有不上不下的中产家庭,买学区房,非常痛苦;不买,也非常痛苦。
就像电影里说的:赢在起跑线,不是对所有小朋友的,是对中层或者中下层小朋友的。学区房,就是阶层的敲门砖和保险栓。
这就是傅重计划卖房换学区房是什么原因。
在他眼里,和最好的小学对口的,才叫学区房。
他看上的是老牌市重点,校友录上都是社会名流,而自己家对口的“菜场小学”,是“不入流的孩子”才去的。
不买,从来不是选择
中介带傅重去看了一套学区房。
1924年的里弄,没电梯,要穿过狭窄的木制楼梯,气喘吁吁地爬到顶。没停车点,车子得停到旁边的商务楼,一个月1500元。
窗口朝南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户型了。有一个如此的老虎天窗,能看到对面小学的操场,就是景观房。
这套30个平方的老破小,360万,房东需要全款。傅重二话不说就下了定金,比买菜还干脆。没想到房东又跳价40万,最后400万成交。
在上海,如此的情节,13万每平方的价格,一点没夸张。
事实上,目前的北上广,掏空千万身家买一套学区房太容易见到了;苏州、温州的学区房,价格高的也站上了8万。
几个月前,杭州西湖边有一套60多平方米的85年的学区房,经过32个人157轮的推广竞价,最后490万成交。
而总价低的“老破小”,一直是很抢手的稀缺货。
去年7月,北京西城区德胜学区一套12平米的“老破小”,成交价360万,每平方米高达30万。
为何呢?
由于在北京西城区,随意一套60平方的楼房,都得上千万。所以,这种低总价的“老破小”,即使是没法住人,你想买还买不到。
如此的房屋,中介一般都握在手里,不会拿出来展示。有的房屋被中介事先压了“大定”跟房东买断,至于最后成交价多少,那是中介的事,赚的是其中的差价。
所以,在电影里,要不是这个中介是傅重从小住一块的老邻居,他又哪儿能买到这套“老破小”呢?
这就是为何买了房,傅重还要给中介塞红包。
在北上广,每年都会有一批像傅重如此的“候鸟家庭”,通过买学区房,从教育的洼区,迁徙到高地。
不少父母苦笑着说自己是楷模,花1000万买80年代的老破小住上12年,等孩子上大学了,父母也老了,十年后又轮到孩子买老破小。
还有非常大一部分人,买了几百万的房屋,却从来没住过,一直在流离失所。
房屋住不了人,所以孩子上学十几年,就得租房十几年。不少人自嘲:“有房屋,却没家”。
但尽管如此,不买,却从来不是选择。
升学率摆在那里,无人敢拿孩子的明天赌一把。在他们眼里,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剩下的是命的安排。
愈加像一场赌博
在电影的最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历程重重波折,终于办好房地产买卖的傅重,忽然接到一通电话:下半年,这套房屋要开始动迁,不再是市重点的学区房了。
而在日常,买学区房,也愈加像一场赌博。
2014年的教改,取消了“条子生”、“共建生”,颁布“就近入学”策略。上学的门槛,从一张条子,变成了一套房屋,就是从那时起,催生了学区房的热度。
接着,小升初里的9年一贯制直升,"渣小对牛中",把学区房纯小学的定义,又扩大到了中学。像北京西城区的宏庙小学,以前算不上牛校,后由来为直升了实验中学,学区房疯涨,一个月一个价,从6万一直涨到了16万。
2018年,教育部在多个城市试行多校划片,一个小区不再直对一个学校,而是对应多个学校。
这个政策的初衷是给学区房降温,却也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确实有一些学区房价下跌。
但一些本来不好的学区,由于有了摇号资格,房价却又上涨。
短短几年时间里,父母的心情换了一轮又一轮。
不着急买房的家庭还可以选择观望。但对于像傅重如此,孩子明年就要上学的家庭来讲,学区房就是迫在眉睫的刚需,只能拿着一辈子的收入,孤注一掷,进行一场“百万豪赌”。
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举全家之力买到的这套房屋,只买到了摇号资格。甚至可能由于片区的改变,变得住又住不了、卖又卖不掉。
他们需要选择的是:到底是赌博,拼一所名校;还是求稳,选择风险最小、综合实力最平均的地段。
学区房的路上没了“肯定”,只有“无限可能”。花了上千万,却依旧没办法安放孩子的将来。
由于学区房政策的多变,甚至催生了学区房咨询专家的职业,收费几万块,为父母做买房参考,但风险,还要父母自己背。
父母付出的底线在哪儿?
关于学区房背后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大家已经谈论得太多了。
国家在做不少尝试,但这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缓慢的“巨轮掉头“的过程。
其实,讨论需不需要买学区房,是一个伪命题。由于每一个家庭的资源不同、承受力不同,选择也就不同。
但我想,有两个问题,却是每个家庭需要考虑了解的:
到底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才能同意?
这个家庭,为孩子教育付出的底线,在哪儿?
大家一直被不少焦虑的数字裹挟着:
中考分流,50%的孩子上不了普高;985大学录取率低于5%,211大学录取率低于14%,前0.03%的孩子才能进入清华北大。
但,在金字塔尖背后的数字,可能没那样糟糕:
譬如说,在北京,70%多的孩子,可以考上本科。
譬如,中国蓝领工人的年薪,在41年里增长了150倍。不少蓝领职业的收入,并不输给大学毕业生,像汽车维修工,月薪能达到1万多元。
只不过,如此的生活,对父母来讲,够不够好?到底是孩子“输不起”,还是父母“太想赢”?
有时候,大家其实是在给“朋友圈”养孩子。
和每个爸爸妈妈一样,我也想尽我所能,给妞妞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将来。
但我和妞爸给每一次选择拟定了一个衡量标准:所有些家庭成员脸上,还有没笑容?
在有笑容的首要条件下,可以去追求更好。但所有会让大家和孩子失去笑容的选择,肯定是不好的选择。
就像电影里的傅重一家,给了孩子学区房,却给不了孩子笑容。夫妻之间,只有殚精竭虑、重压重重的沉默。如此,真的可以给孩子完美的将来吗?
国际教育、素质教育、创造力……我承认,这类词语确实非常蛊惑人,我也心痒痒。
但学校教育里缺失的,一个用心的父母可以去弥补;而家庭里缺失的,再名牌的学校也还不回来。
起跑线,并非只有一种——教育的起跑线。幸福的起跑线,大家就不要了吗?
我想,在将来非常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需要同意的是:
教育,不是“公平”,而是“取舍”;
教育,也没“最好”,只有“对大家最好”。
记得颜如晶有一次在《极品说》里如此说:
“ 我目前很很有上进心,但我也很很需要'没上进心没错'这句话。
由于开始有上进心的时候特别容易,但上进心的尽头在哪儿,不了解。”
大家每一个家庭也是这样。
不被群体的上进心绑架,大家可以很有上进心,但也需要为上进心,设置一条家庭能同意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