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时,考生要想做到“事半功倍”高效复习,该怎么样有效预防“事倍功半”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复习呢?提醒考生谨慎防范陷入以下八种复习误区:
误区1:前松后紧,来日方长。
中考复习耗时非常长,有些学生误觉得时间有些是,感觉可以“来日方长”,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事实上,三轮复习层层递进,每一轮复习任务都非常重。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所学常识,查找常识盲点,夯实基础,是三轮复习中任务最重的阶段,所以一轮复习耗时最长但时间并不充裕。一轮复习假如不可以非常不错的积累、归类,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几乎非常难再有大的突破。
误区2:心浮气躁,蜻蜓点水。
平常复习感觉没问题,题目也能做,考试就是拿不了高分,甚至考考试试题比平常练习的题目还要简单,也会出现不是这丢分就是那丢分的状况。所以,无论是一轮复习的对于所有要点的地毯式轰炸,还是二三轮复习的专题和综合练习,必须要做到“横到边、纵到底”。
误区3: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对于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单科的角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况且,因为中考试题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要点,一定是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因此,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应该注意所有要点的复习,更要重视对重点常识的复习,做到知能并举、重点突出、主次分清,复习成效才会更好。
误区4: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总有学生到考试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就“自信爆棚----我行我素,另起炉灶;不相信老师和学校”。你复习要点,他刷难点;你上语文课,他做数学题;更有甚者需要离校回家自学等等。考生要客观准确进行自我评估,要自信但不要自负,要自强但不要自恋。
误区5:题海战术,只做不想
题海战术是大伙最易落入的“陷阱”!不少学生陷入刷题大战的误区而不可以自拔,互相攀比多做题,并以此论英雄,过分看重做题数目的同时,又过分轻视做题水平。突出表现为:一是只做题,不改错,有空闲就做题,所以没时间改正错题;二是只做题,不复习,有空闲就做题,所以没时间复习入门知识,甚至是错题涉及的考试知识点也无暇查漏补缺;三是只做题,不深思,不可以变式变形,融会贯通。其结果,无论做过多少题,不会的依旧不会,不对的依旧不对。发现问题是首要条件,改正问题是重点,提升成绩是目的。要坚持做题、改错、深思。
误区6:好高骛远,舍本逐末。
不少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味地钻难点,忽视入门知识,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视通性通法。其实,能力是在学会了入门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办法的首要条件下渐渐形成的。只有根基结实,才能谈提升能力。
还有,由于老师的讲课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既可能在引导你联系不一样的常识,也大概在反复强调易混易错的要点。所以,要时刻维持着跟老师的思想交流,同时听课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于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已经学会的常识也应该仔细地听老师讲一遍,或许老师的理解更到位,或者你一个人的理解有出入。
误区7:精力错配,顾此失彼。
通常来讲,考生每个学科之间有强有弱,这非常正常。但,一部分考生容易出现精力错配,顾此失彼:一是劫长济短。机械地生搬硬套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称为弱点效应。)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补短,结果丧失了我们的优势科目。二是扬长避短,一味任性地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扬长,结果长者非常难再长,短者却愈加短。中考总分为王,因此不适合用“木桶理论”,而要用“线段理论”,即板块之和拼接而成的线段越长越好。所以,考生不要偏科,既不要劫长济短,也不要扬长避短,而是要扬长补短。
误区8:预设过高,过分敏锐。
中考冲刺阶段考生特别容易由于一次考试失利而焦虑不安,致使一蹶不振,使后面的复习效率低下,甚至还会一直影响到中考考场上的发挥。所以,越是到了冲刺阶段越不要再施压,而应设法减压,不要过分强化分数和考试报名学校,而应关注错题的价值,即怎么样改错,如何才能很好,从哪再提升几分等,总之要把开心点从后果联想转移到成因对策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