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和孩子发脾气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这几种方法......

   日期:2025-05-22     来源:www.uttst.com    浏览:489    
文章简介:不久前带孩子去公园玩,看到另外一群孩子在草地里嬉戏打闹。「琳琳,快过来,大家回家了!」 一位父亲在远处喊。
不久前带孩子去公园玩,看到另外一群孩子在草地里嬉戏打闹。

「琳琳,快过来,大家回家了!」 一位父亲在远处喊。
孩子们没一个人有反应,依旧自顾自地疯跑。

「我数三下,你再不过来我就走了。」
「3......2......1......」
这个时候,从孩子堆里走出一个小孩子,朝父亲跑去。
这场景实在太熟知了!
由于,面对不配合或者拖拖拉拉爱磨蹭的孩子,「我数三下」是父母的常用说话的艺术。


01

威胁式婴幼儿教育的背后

父母到底在想什么?



之前热播电视剧《小舍得》里,蒋欣扮演的田雨岚,每集都在生动解释「威胁式婴幼儿教育」。
她的控制欲体目前,插手儿子子悠生活和学习的很多方面。

不让玩生物景观,不让踢球,班级竞选还要按她写的演讲稿来背。
甚至,连吃个西瓜也要阻止,理由是糖分太高致使肥胖,肥胖会干扰智商发育和学习成绩。
假如子悠不按她的意思做,各式各样的威胁就开始上演了:
「你成天玩这类东西,能考上好学校吗?」
「早晚有一天给你扔了......」
「你再如此下去,你什么都玩不了你......」
和孩子发脾气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这几种方法......
大家的生活虽然没剧情那样夸张,但控制欲和威胁确实是中国式父母的平时。
假如用得次数多了,或者遇上特别执拗的娃,反而容易激起逆反情绪。
再如何威胁他,孩子也不会乖乖按你所说的做了。

要解决孩子不配合的问题,大家可以先认识一下,父母为何喜欢用威胁式婴幼儿教育?
▎用立规矩,期望孩子形成好的习惯

对一些父母而言,说出威胁的言语,可能只不过想要改变孩子某些不好的习惯,立好规矩。

譬如,孩子总喜欢把饭含在嘴里,半天不嚼不咽,无论你如何引导都没用。

这个时候你只能羡慕其他人家「餐餐自觉光盘」的娃。
又譬如,熊孩子们最喜欢把玩具洒满整间屋子,玩够了就扬长而去,留下屁颠屁颠跟在后面整理的父母。

累得精疲力尽的你忍不住大喊:你不整理好这类玩具,将来就不准玩了......
你的初衷是想让孩子拥有「整理习惯」和了解「规则有序」。
可是,事实上这类威胁言语,并不可以让孩子了解这其中的逻辑联系。
甚至,只能让孩子厌倦了跟你交流。
▎迅速解决当下问题
还有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威胁言语,只不过为了迅速解决当下问题。

譬如文章开头那位叫孩子快走的父亲,或许是由于他们下面有别的行程。

又譬如,孩子一直在磨蹭着着装穿鞋,但眼见上学就要迟到了,爸爸妈妈情急之下会说出:我数三下,立刻穿好上车。
爸爸妈妈越是想要迅速地解决问题,就越是用简单暴力的语言,同时也越是把事情往相反方向推进。

02

威胁式婴幼儿教育

对孩子来讲意味着什么?



去年有个热搜,浙江一位民警正在处置交通事故。
一男子忽然停车问:孩子不乖,你们需不需要带走?
该男子本想用民警威胁车里叛逆的孩子,结果反而被民警教育了一番。
毕竟,如此的行为真的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啊。
网友们纷纷表示支持:感谢警察叔叔替孩子教育了「熊父母」。
和孩子发脾气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这几种方法......
当孩子听到威胁,他们真的恐惧的并非你的「倒数三下」,而是这背后的「舍弃」。
「父母不等你了。」「没收你的玩具。」「下次不带你来玩了。」「再哭大夫就会来给你打针了哦。」......
语言是带有能量的 。孩子从爸爸妈妈和养育者负面的情绪和语气中,感觉到了不被理解。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的循环模式。
人际神经生物学创始人 Daniel J. Siegel 博士在《心智成长之谜》中描绘了「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循环图:

当孩子的需要被忽视或被攻击,焦虑就产生了。
假如一直在这种循环里,爸爸妈妈与孩子的亲子联结就会断裂。
没了「安全基地」,孩子的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最后,孩子或许会听你的话,但只不过出于恐惧。
和孩子发脾气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这几种方法......
成长在这种环境里,孩子容易长成讨好型人格。

「你如何这么叛逆!」几乎是中国父母面对孩子忤逆我们的口头禅。
在孩子心中,会有一个感觉:我只有乖乖听话,父母才会爱我。
威胁式婴幼儿教育虽然满足了父母树立「权威」的心理,但却比较容易带来一个只不过表面上乖巧懂事的孩子。
这种孩子的内心,隐藏着一个小心翼翼且自卑的脆弱灵魂。
被叫做「天才少女作家」的蒋方舟,在纪录片里回忆了我们的孩童年代。
母亲在她小时候就说:小学生在毕业之前都需要出书,要不然会被警察抓走。
和孩子发脾气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这几种方法......
此时,恰是警察的父亲也在旁边点头帮腔。
此后,她七岁开始写书,九岁出版散文集,后来成为南方都市报最年轻的专栏作者,被清华破格录取......

其他人眼里的天之娇女,却在《圆桌派》和《极品说》上发表了关于「讨好型人格」的演讲,引起热议。
究其缘由,无非是她成长于权威型父母的环境中。
而且因成名过早,周围也一直充斥着各种「权威人士」的建议。
这让她不敢表达真实想法,不愿与别人产生冲突,担忧不被其他人喜欢......
和孩子发脾气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这几种方法......
「我只有听话,只有迎合别人,才会得到爱」的想法根植心底。
也就是说,威胁式婴幼儿教育带来的害处远不止引发当下的情绪崩溃,更是长期损害着孩子的自尊感和亲密关系。

03

婴幼儿教育先育己

学习打造

「合作式」亲子关系



年轻一代的爸爸妈妈,不少都意识到了或者从婴幼儿教育实践中领会到了:
说教、监控、惩罚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要怎么样在爸爸妈妈的期待与孩子的内心认可中找到教育之道,成了大家一同面对的课题。
▎向内看:作为爸爸妈妈,你的期待是不是合理?
从孕期开始,或许你已经开始阅读各类婴幼儿教育书本,身怀各种婴幼儿教育观念和办法。
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屡屡碰壁。

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先审视一下我们的期待和期望,与它们形成是什么原因。
假如你执着于「照书养」,与其他人「对比养」,继而严格需要孩子达到各项目的。
那样,你依旧掉进了「需要服从,想树立权威」的怪圈。
其实,这种时候最需要做的,那便是向内看——看自己期待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操之过急。
与其被外面的规范控制,还不如先看看自己的状况。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及目的是什么?
Lawrence Cohen 在《游戏力养育》一书中提到,大家非常喜欢把关注点放在问题上,却忘了换个认知角度看问题:

——孩子一直把饭含在嘴里。

解析 A: 孩子叛逆,不好美味饭。

解析 B: 孩子可能目前并不饿。

——孩子不想上床睡觉。

解析 A: 孩子不配合,是个「磨人精」。

解析 B: 孩子白天没见到母亲,想跟母亲再待久一点。

——孩子外出拖拖拉拉,半天穿不好衣服鞋子。

解析 A: 这孩子就是性子温吞,行为磨蹭。

解析 B: 孩子是否需要我的帮助?

——孩子遇到事情喜欢哭。

解析 A: 这孩子太敏锐了。

解析 B: 孩子的共情力和察看力好强啊!
解析 A 和解析 B 是否充满了不同的情绪?
教育家 Magda Gerber 说:当你怀抱婴儿时,不只要用身体去拥抱他,还要用思想和心灵去拥抱他。

只有当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真的的理解和了解,才能放松下来,寻求自我成长。
用「选择式」替代「威胁命令式」,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爸爸妈妈们其实一直习惯以我们的立场和出发点为孩子考虑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么损害孩子的自主权,要么招致孩子更大的反叛。

Jane Nelsen 在《正面管教》中指出:
一个人的长期行为从根本上来讲,来自于内心认可而不是外面重压,譬如威胁。
所以,大家可以试着把命令式语气改为平等协商,给孩子提供选择。
「你扔掉了碗,是在对什么生气呢?」
「刚刚不回答我,是不高兴吗」
「不想外出,是为何呢?」

「合作式」的亲子关系是没强制和控制意味的。

将决定权和自主权交还给孩子,从而获得他们的真的认可。

养育关系是「双向」且「流动」的。

大家并不是完美爸爸妈妈,但可以做与孩子一块终身成长的爸爸妈妈。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