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母亲的来信。这位朋友说在发这条微信之前,又忍无可忍揍了儿子。
“打的时候是真用了力气的,心疼的时候也是真心心疼特别后悔的。”
将近三岁半的儿子,各种调皮捣蛋:要外出了赖皮磨蹭不穿衣,要睡觉了磨磨唧唧不上床,站不好好站坐不好好坐,一直忍不住动手去搞点破坏。
母亲的耐心被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点点消耗掉,愈加控制不住我们的脾气,“天天都要吼几次”,由于“温顺一点儿、轻声一点根本不管用”。
“无声无息中,不了解如何就变成了如此。真心不是熊父母,却培养了‘熊孩子’……
我是否应该把他那些故意犯的错误视若无睹轻描淡写?还是应该继续教育?”
吼孩子≠坏母亲
吼完孩子就后悔,如此纠结自责的心情,不少母亲都过去有过。
在母亲交流群里,曾有个母亲发了句:
“首次忍不住吼了女儿,女儿掉眼泪了,把她哄睡,我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哭了半天。
一句话,引发了几十个母亲的留言,这类留言所表达的情绪,多是母亲们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愧疚。
同样身为母亲,如此的愧疚,是感同身受的。
我一个人带孩子时,也曾为我这边惊慌失措恨不能有分身术,他在那边“作天作地”而开吼过。
记得最了解的一次,是他大概两岁时,还不可以控制大小便但对白天戴尿不湿非常抗拒,刚刚给他换下来尿湿的裤子去阳台取洗好的衣服。
前后不过几十秒时间,出来就看到他拿着父亲忘记盖盖子的水杯,往自己头上倒水,一边倒一边奶声奶气地说:洗澡,洗澡……
想到下面要做的事情:给他擦干身上、找干净的衣服换上、拖地板、洗衣服,我就气不打一处出。
没忍住吼了他,但没几分钟,我就开始后悔。
他不是有意的,只不过模仿洗澡的动作,只不过我没跟他强调厕所才是玩水的地方,借着这个机会强化“在适合的地方做适合的事”,才“收益”更大啊!
你看,在“吼完孩子就后悔”这条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母亲也是人,也有我们的情绪;没其他人有资格由于你吼了孩子,就你是个坏母亲,只须你吼完孩子后有冷静、深思、道歉、梳理自我的过程。
大家为何会失去控制发火?
这是每次大家冲孩子发火冷静下来后第一个要问我们的问题。
是孩子的行为确实触有规则底线,还是由于孩子没达到我们的的预期。
譬如我刚刚说的我们的例子,就是孩子没达到我的预期,并且给我带来了一系列麻烦。这个时候,孩子的试错,只不过他成长过程的必经的道路。
这时,我对他发飙,吓懵了的他表面上可能听话了,看起来成效立杆见影。而这种“有用”的后果,是他怕我而不是了解事情怎么样做才对,更紧急一点的可能是将来他有了新想法,尝试的意愿大大减少了。
心理学上有个关于情绪的故事——“踢猫效应”。
爸爸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把淘气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恼怒地踢了身边打滚的猫,猫跑到街上,冲撞了一辆卡车,撞上了路边的孩子。
这个故事就是,也就是坏情绪的互相传染。
当大家携带负面情绪去和孩子相处,孩子非但不可以了解道理,或许还接收了“以暴制暴”。
有时候,大家忍不住冲孩子发火,也是由于“踢猫效应”。
不了解大伙有没发现,当大家工作太忙、加班非常累、身体不舒服、和伴侣吵架等等状况下,发火的阀值很低,比较容易被一点点不顺心的事而口出恶言。
而没掌握“察颜观色”的孩子,总是就是大家坏脾气的承担者。
有个朋友,特别温顺的妈,不只一次跟我说“这辈子努力的目的之一就是不吼女儿”。
有次大家约会,她带娃一块跟我边吃边聊,中间她五岁的女儿三番五次弄撒番茄汁,朋友不能不常常暂停大家的聊天,去帮她打扫“战场”。
朋友的温言软语,在女儿把酱汁撒在白裙子上时戛然而止,忽然暴发出让我和周围人都震撼的吼声:
“你就不可以老老实实坐着吗!都大班了吃个饭还把衣服弄脏,你丢不丢人!”
小女孩的眼圈一红,开始噼里啪啦地掉眼泪。
在这个事件里,我了解小姑娘为何总是故意制造混乱引起母亲的注意——母亲出差一周刚回来两天,她还没有跟母亲腻歪够呢!
朋友当时虽然提前给孩子打了预防针,但高估了5岁孩子的自控力,生气发火时还进行了人身攻击:即便孩子弄撒100次食物,也和丢人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用情绪代替道理,是一种“本能”,多数状况下能快刀斩乱麻,却不可以让孩子从中掌握处置问题的能力。
母亲的脾气,从来不是用来消灭的。
在“吼孩子”这件事上,大家要做的不是“忍住不发火”,而是从内心深处接纳这几件事:
允许孩子犯了错误
孩子的智商、体能、自制力都没办法跟成人相比,大家有时都忍不住刷手机,需要多大岁数的孩子“令行禁止”本就苛刻。
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塑造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允许“孩子只不过孩子”,不需要每件事完美,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相信孩子自带成长的力量,在孩子的天性与“守规矩”之间找到平衡。
掌握当令离开“战场”
有天晚上我赶稿子,儿子不停来捣乱,拿玩具让我帮他拼、拿绘本过来让我给他讲,一会“母亲,我的XX找不到了”、一会干脆把小汽车放在我的键盘上。
再三讲解都效果不好时,内心的小火苗苗蹭蹭直蹿,在发火的临界点,我跑到厕所去“降温”。
我正随手翻书,忽然听到他在厕所门口小声嘀咕:“早晨说好了放学回来一块拆快递,母亲都忘了,大人就能说话不算话吗?”
我这才想起来答应他晚上跟他一直拆新书,忙起来完全忘了——原来不是孩子不讲道理,明明是自己食言了啊!他所做所为,不过是想吸引我的注意力。
当咱们忍无可忍、一触即发时,离开“战场”让自己冷静几分钟,心平气和地想一想:
孩子为何会作?
是由于需要没得到满足不高兴?
还是由于体力、体能办不到某件事而恼火?
或者他只不过期望用破坏性行为来吸引母亲的关注?
.....
孩子的智商、体能、自制力都没办法跟成人相比,大家有时都忍不住刷手机,需要多大岁数的孩子“令行禁止”本就苛刻。
这个“冷静空白期”,给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一个缓冲,更容易找到比大吼大叫更好的解决方法。
试一试用鼓励代替批判
朋友家客厅墙上挂着一个纸板,贴了好多小贴纸,一问,那是她给5岁儿子筹备的“鼓励墙”。
朋友家的儿子,曾是那种隔三差五就逼得老妈妈使出狮吼功的淘气包,每每以“娘吼娃哭”的结局结束,朋友都身心俱疲。
某次,她参观婴幼儿园时受启发,她也在家弄了个“鼓励墙”。
儿子做一件值得表彰的事,就贴一张贴子;有故意捣乱、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等表现,就摘掉一张贴纸;5张贴纸可以兑换一件礼物,礼物可以是一个新玩具、一本新书、去一次游乐场。
5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好胜心,他天天会认真数贴纸。伴随得到的鼓励愈加多,自控力也愈加强,目前和母亲已经基本吵不起来了。
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试着把指责和威胁的话,如“你如何一直如此”、“你再如此我就发火了”、“你是否要气死我”,改成“假如你可以如此就好了”、“你如此做大家会非常高兴”、“你如此做我非常难过”……
正向的语言,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成效哦
伴随孩子时“情绪清零”
假如某一天,自己心情非常差、状况不好、身体不舒服,可以跟孩子直接说明状况,并让其他家庭成员代为伴随。
亲子伴随,要紧的一直都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水平的高低。
24小时亲力亲为但心神不定的陪着,都不如1个小时全心全意、极度放松的伴随。
准时认错
这几天,朋友6岁的女儿天天都要穿一双红色鞋子上婴幼儿园,弄脏了也不让换,并且告诉母亲“是老师让穿的”。
周五时,看鞋子太脏了,朋友晚上给她刷干净,第二天早上没干。结果她闺女作天作地,坚持“没那双鞋就不去婴幼儿园”。
眼看要迟到,朋友直接把湿鞋甩在了孩子面前:“穿,穿,穿,有能耐你一辈子别换!”
到了婴幼儿园一看,发现婴幼儿园好几个小朋友都穿着红色鞋子——她们几个小女孩在排练六一节目,老师说最好穿统一的红鞋,但没在父母群公告。
孩子没错,错的是母亲。
朋友非常后悔,把女儿拉到一边向她道歉:“母亲错怪了你,更不该跟你发脾气,宝贝对不起。”
我问:“闺女原谅你了吗??
她笑了笑说:“当时没,晚上放学时偷偷告诉我‘我已经不生气了,哪个叫你是我母亲呢’。”
由于我们的情绪伤害到孩子,真诚地告诉他们“母亲不应该冲你大喊大叫”、“你做得不对,但母亲发火也是错的”很必要。
含混过去或“这件事愧疚那件事补偿”的方法都不可以让孩子get到正确的处置问题的方法。
或许,看完上面这么多文字,你还是会说:“听说过不少道理,依旧忍不住这脾气”;或者,还是会在下一秒被娃气到精神崩溃。
完全杜绝情绪,对于普通人来讲基本不可能。但咱们的温顺会传染给孩子,愤怒也一样会跟孩子如影随形。
所以,假如大家多一分耐心、细心与用心,孩子就少接触一些因情绪失去控制带来的不好的后果。当爸爸妈妈,是一辈子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