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给我打电话,哭着说,孩子升入初中后,她突然感觉儿子非常陌生非常可怕。
每晚放学后,儿子就躲在房间玩手机,桌上的作业本一片空白,忍不住提醒几次,儿子却烦不胜烦,有时甚至大吼着“别烦我!”
打不能、骂不能,现在连说也说不能。
闺蜜哭得绝望又无助,“这到底是为何?”
由于错过了心理建设的最好时点。
孩子的心理进步是有台阶的,问题呈现之时,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矫正机会。
李玫瑾教授说过,十二岁之前是孩子成长的重点期。
把握孩子的成长特征,给予心理上的抚育,才会越管越轻松,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稳。
以下三个进步阶段,爸爸妈妈必须要准时把控。
01
3岁以前,关系是教养的根基
有一句话说:再苦再难,也必须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由于早期情感的缺失,会导致亲子间终生的隔阂,也将成为管教中最难消失的问题。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强调,孩子在3岁以前,爸爸妈妈必须要亲自养育,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回话。
孩子刚出生时,是脆弱而孤独的,他们不会动、没办法说,养育者的回话,构成了他对世界的信念。
哭的时候有人哄,难受的时候有人抱,饿的时候立即得到满足,如此稳定而积极
的关系,会让孩子获得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在进步心理学上被称作“依恋”。
很多时候,大家会有一种误解,好像身为爸爸妈妈就天生拥有管教孩子的权力。
可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对所有些劝诫视而不见时,才会揭露一个事实:
身份一直都不是管教的重点,孩子情感上对爸爸妈妈的依恋,这种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想听从教会的源头。
换句话说:依恋,才是教养的根基。
假如爸爸妈妈错失了打造依恋的阶段,没和孩子进入亲密关系,那样教养会变成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网剧《重生》中,宋春丽老师扮演的娄颐,曾是主任大夫,退休后还支撑着一所公益学校。
娄颐专业能力强,善良仁爱,可拥有大爱的她,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她把所有空闲和精力都投给了工作,唯独忽略了孩子。
她无数次把孩子忘在了婴幼儿园;
记不清孩子的过生日是哪天;
孩子行为异常时,只有谩骂和责备;
直到儿子范凯失踪,她在探寻的过程中才恍然发现,儿子早已滑进了罪恶的深渊。
加拿大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说: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孩子逃离、不听话、不服管教的背后,隐藏的是对爸爸妈妈依恋关系的缺位。
作为爸爸妈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连接好亲子间的这根心理脐带,才能在漫漫成长中,拥有引导孩子的力量。
02
6岁以前,性格决定最后的成败
李玫瑾教授做客《圆桌派》,说过一句犀利的话:
“六岁之前,爸爸妈妈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爸爸妈妈的话就是垃圾。”
孩子的问题具备滞后性,错过了培养的重点期,等发现问题时,原先只花1公斤气力培养的习惯,或许要花1吨的气力来纠正。
3到6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此时,帮助孩子打造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不久前,华为公布天才少年人选。
严苛的筛选步骤,让人艳羡的回报,都将这几位“天才”推到顶尖,同意大家的审视。
可细细追溯,他们并不是天分过人,更多是一步一个脚印,最后缓缓登顶。
拿到最高端年薪201万的张霁,本科来自一所三本院校,让人惊讶的是,这已是他复读后的成绩。
同样入选的“天才少女”姚婷,中考时仅考了4A2B,连重点高中的门也没叩开。
他们显然不是最聪明的,或许也并不是最努力,但拥有的出色品质却异常夺目。
纵览他们的历程,无一例外都遵循着独立、计划、专注、自律等,这类品质支撑着他们突破自我,取得将来的无限可能。
出色的品质和习惯并不是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爸爸妈妈。
作为孩子的教养者,爸爸妈妈应该在养育之中,有意树立孩子的行为规范。
譬如,可以对孩子说“不”,教会孩子理解和遵守规则;
譬如,引导孩子推荐和承担,让孩子了解感恩和责任;
譬如,接纳孩子的受挫情绪,耐心引导,打磨孩子的抗挫力;
六岁之前,孩子认了多少字,会做几道题,多背几首诗,真的不重要,这类微弱的优势非常快会消失殆尽。
唯有品质和习惯,才会有贯穿时间的力量,经年累月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决定最后的成败。
03
12岁以前,价值影响孩子的定位
网上曾有一句调侃:孩子考试的分数,决定家庭的和谐程度。
作为老妈妈,我深有同感。孩子的学习表现就像是悬挂的利器,时不时刺激一下,扎得人肝疼。
可期望归期望,有一个事实大家终将要面对:
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拥有“学霸”属性,而有些孩子却是风景在别处。
所以,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有时也没办法获得同样的表现。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议,爸爸妈妈要甄别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发现我们的能力,这种价值感将形成孩子对自我的定位。
可惜,有很多爸爸妈妈却看不见孩子的亮点,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重压中没办法喘息。
看过一期节目,小姑娘喜欢写小说,靠着这股子热爱,她从小学开始,整整写了56本,累计起来30多万字。
得益于写小说,女生文科成绩很好,理科就相对弱了很多。
父亲为了鞭策女儿齐头并进,一怒之下撕毁了小说,执着地认定,小说是耽误女儿数学成绩的罪魁祸首。
最让人扎心的是,这位父亲对着哽噎的女儿说:“其他人能行,你也行,父亲相信你!”
有很多爸爸妈妈都秉持着这种理念,在比较和较劲中,逼得孩子很难自处。
最可怕的是,在持续的否定中,孩子会把这种“不可以”的念头深植内心,形成原生的自卑。
其实,何必强求孩子进入一个不是他的赛道呢。
一定孩子长处,多给予积极关注,才会让孩子感觉到价值所在,迎来我们的逆光时刻。
大家都了解,一个水桶的蓄水量取决于木桶的弱点。
所以,大家一直想要花费更多努力,去弥补不足和短处,就算得到的只不过一个中庸的模板。
可是,假如大家把木桶倾斜,木桶能盛多少水,将由它的长板多长决定。这就是新木桶理论。
与其紧盯着孩子的不足,和弱点死磕,不如鼓励孩子发扬长处,找到梦想和兴趣所在。
无论何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此的孩子肯定是幸运的。
看着过去蹒跚学步的小人儿,突然成了一个浑身是刺,问题很多的孩子,大家的内心无疑会感到受伤。
可抛开所有些方法和方法,大家就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来自爸爸妈妈养育中一点一滴的投射。
种下什么因,收成什么果。
生命刚开始的伴随和回话,是所有教养的起点;幼年阶段的引导和纠正,是行为习惯的根基;少年时的一定和支持,是生活价值的雏形。
养育非常难,非常费心。
可唯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面对风雨和魅惑时,拥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作者:安歌。婴幼儿教育的道路漫漫,左手理论右手实践,和娃斗智斗勇在线。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推荐可吸收、可操作的办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