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做老师的朋友,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得出如此的结论:
“爸爸妈妈怎么样,影响孩子的后半生。
那些想花时间、费精力养育孩子的,就是最聪明的投资,收成最丰盛的回报。”
孩子的成长是果,因在爸爸妈妈身上。
教育孩子,从不可以假别人之手,唯有爸爸妈妈,能收获孩子的将来。
婴幼儿教育专家蒋佩蓉当了母亲后,决定花更多的时间好好照顾三个儿子。
孩子上学,她天天接送;放学在家,她伴随互动,讲故事、一块阅读学习。
老公也是,虽然工作繁忙,但仍想花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在孩子们身上,甚至几次拒绝要频繁出差的升职机会。
只须有空,夫妻两个带孩子们玩音乐、运动、旅游,从不缺席孩子的要紧时刻。
他们的悉心伴随、亲力亲为,托举孩子们的生活,成功将三个孩子送进知名学府,达成更大的生活价值。
孩子的出色,浸透着爸爸妈妈的汗水,不能离开爸爸妈妈优质的伴随和量力而行的付出。
反观有的爸爸妈妈,觉得教育是老师的事情,只顾着忙碌赚钱,一次次缺席孩子的成长。
等到问题出现,孩子变得不听话叛逆,或不再和自己亲近,关系变得冰冷生疏,才发现错过了孩子的“黄金时期”,后悔再也来不及。
孩子的成长,爸爸妈妈是第一责任人。
无论多忙多累,都不可以推卸教育的责任。
要了解,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不是想尽方法给他赚钱,更不是只靠老师,而是参与孩子的生活,伴随他一步一步长大成人。
《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
“教育好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业。无论赚多少钱,获得多大的荣誉,都比不上教育好孩子的荣光。”
身为爸爸妈妈只有十年的有效期,在有效期内用心伴随、负责到底,是这辈子最有意义的投资。
看过一个新闻。
地下停车点,一个男生拿着手里的小石块把停放着的小轿车车身划出一道道突兀的痕迹。
用户找上门,男生爸爸妈妈拼命申辩,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完全不从孩子自己找问题,只感觉用户没事找麻烦,小肚鸡肠。
看着有错,却毫无悔改之意的男生,用户气得报警投诉。
另一个一样的场景,一位年轻的母亲却是这么做:
得知儿子调皮捣蛋,拿家的玩具枪把其他人的车打出了窟窿,她二话不说,直接带儿子登门道歉。
还让儿子用劳动换零烧钱,赔偿其他人的损失。
家老人劝母亲别太较真,差不多得了,孩子了解错了就饶他一回。
可母亲坚持觉得,有错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得让孩子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可以做。
目前不立好规矩,等孩子长大再管教他就难了。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小的时候,该管教就管教,越小成效越好。
孩子的成长有规律,在最该给孩子立规矩的年龄,别只顾着过分娇纵护短、和孩子做“朋友”。
就像那句话说的,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高,爸爸妈妈教他是非,他就会进退,爸爸妈妈教他善良,他就懂分寸,爸爸妈妈教他礼仪,他就识大体。
真的的爱孩子,需要以原则和底线作为根基。
必要时严格,适合管教,才能让孩子约束自己,控制我们的行为,掌握有所为,有所不为。
何炅说过如此一句话:
你只有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待,他才能掌握成长,不然他永远都会是那个对自己无法负责的孩子。
唯有敢于放下,尊重孩子的天性、爱好、意愿和感受,孩子才有足够的信心决定我们的生活。
天才少年苏翊鸣便是如此。
从小跟爸爸妈妈学单板滑雪,虽然场地简陋,只能戴着成人的雪板和护具训练,可他却对这项运动产生浓烈的兴趣。
14岁那年,出演过电视剧小有知名度的他,忽然决定要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
出于对他的关心,爸爸妈妈起初还非常犹豫,怕他选了一条更难走的路,更怕他受伤生病。
可见他坚持,爸爸妈妈最后决定尊重并支持他。
给他找专业教练,竭尽所能帮他联系各种资源,在他受伤骨折时,还请人来鼓励安慰他。
无论参加什么比赛,干什么危险动作,母亲再心疼,都默默在旁边守护着他。
就如此,苏翊鸣的天分得到充分发挥,干什么事都非常有我们的想法和主见,从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尊重孩子,是每个爸爸妈妈的必学课。
不被理解、不被平等对待的孩子,容易受限于爸爸妈妈的条条框框里,很难形成独立的自我,长大后只能处处碰壁。
唯有尊重孩子,给足孩子支持,主动关注他的需要和真实想法,他才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拥有真的的独立。
每个有能力独闯将来生活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无条件接纳和爱的爸爸妈妈。
2年前,凭着714高分拿下重庆理科状元的刘昶叫人印象深刻。
高中三年级那年,即使学业繁重,也从不熬夜,不拖延,按时作息,课余的解压方法是坚持练琴。
从小爸爸妈妈对他管得严,尤其是时间的把控,需要他“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必须要认真完成,拒绝拖延”。
为了让他更专注学习,全家人都不碰游戏,不沉迷手机和电视。
闲暇之余,爸爸妈妈陪他看书、健身、赏析音乐。
在这种严加管理下,刘昶学习时全神贯注,上课从不走神,面对学习任务,都是准时完成,绝不拖拖拉拉。
就连高考考试成绩放榜时,他还在图书馆看英语书,自觉自律。
认识他的人都夸他:“爱学习,超自律,善于管理我们的学习时间。”
试问一下,这种认真、专注,大小事都不敷衍了事的孩子,怎么样能不成功?
一位知名教育专家说过:
“孩子自觉性的打造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教育正常的话,至少也要到十五六岁,才能初步打造起来。”
有远见的爸爸妈妈,都带点狠心。
只有“逼”孩子一把,不妥协、不放纵,制定标准、时刻监督,从小培养孩子努力投入,才能除掉他骨子里的懒散和任性,让他培养自律的好习惯。
这便是对孩子一生最好的保障。
爸爸妈妈是什么人,养出哪种孩子。
三流爸爸妈妈,心里还未成年,整天浑浑噩噩,嫌累不做事,孩子看在眼里也掌握了懒散、得过且过;
二流爸爸妈妈,只能对孩子使劲,把各种期待、需要强加在孩子身上,自己却找理由逃避学习,孩子在“双标”中迷失自己,变得纠结拧巴;
一流爸爸妈妈,教育孩子前先需要自己,自己先做好了,再带动孩子一块努力、成长。
他们可能没高学历、高IQ,也不懂什么大道理。
只了解,我们的行为决定了孩子的品性,爸爸妈妈进取孩子才会努力。
看过太多的优质爸爸妈妈,不想孩子玩手机,自己就放手所有电子商品,以身作则拒绝魅惑;
不想孩子虚度光阴、什么事都不干,自己就做时间规划,把天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不想孩子找借口不学习,自己就拿起书本,就算下班再累再困,也坚持看书,借助业余的时间提高自己。
结果,养出来的孩子掌握了控制用手机的时间,给自己做计划,在规定的时间里好好学习,靠我们的自觉、自律成为“其他人家的孩子”。
知名心灵作家黄淑文说:
“只须活出你一个人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爸爸妈妈积极向上的姿态里,藏着孩子的将来。
爸爸妈妈上进、励志,造福孩子的一生。
想给孩子榜样的力量,爸爸妈妈就要先教育好自己,不停下自我成长的脚步,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高,飞得更远。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教育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事业,前期投入得越多,后期的收成越丰富。
孩子的出色,都浸透着爸爸妈妈的汗水。
毫无保留地照顾、养育好孩子,承担为人爸爸妈妈的责任,便是爸爸妈妈此生最大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