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依据
《狗仗人势》是一则久经传承、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讽刺了狗仗人势者的奸诈狡猾。它言简意赅、寓意深远。怎么样深入浅出地引导婴幼儿感受成语故事的魔力呢?
第一,我对教程中的故事进行了删减修改,精炼语言,抓住故事进步的两条线索即角色的心理变化,层层推进。狐狸从害怕—谎话—神气活现—得逞;老虎从凶猛—蒙住—半信半疑—上当。从而愈加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虎之威”和“狐之猾”。
从完整语言、整理教育、活动教育的观念出发,遵循《纲要》对语言教育“培养婴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引导婴幼儿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婴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的需要,教学中紧紧围绕两条线索,通过讲述倾听—梳理讨论—角色表演—配乐讲述,引导婴幼儿感受角色的心理变化,理解含义。对狐狸的角色特点的讨论,既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也引导健康的价值取向。最后,借用申公豹,进一步理解“狗仗人势”的含义。
教学方案
1.运用动画,形象刻画“虎之威”和“狐之猾”。
借用多媒体动画来表现老虎一把逮住狐狸的凶猛、“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的狐狸和“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老虎,形象生动,从而帮助婴幼儿充分理解角色的心理。
2.设问引思,充分理解“虎之威”和“狐之猾”。
“老虎一把逮住了狐狸,狐狸感到如何?”
“狐狸为何要扯着嗓子喊?”
“小动物到底害怕狐狸还是老虎?老虎感觉小动物害怕哪个?”
层层设问,引领婴幼儿围绕主题,积极考虑,理解“虎之威”和“狐之猾”。
3.置身情境,感受表现“虎之威”和“狐之猾”。
“狐狸,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老虎,你东张西望在看什么?”
“小鹿、小兔,你们为何跑啊?到底害怕哪个啊?”
将婴幼儿置于情境,融入角色,他们想说,敢说,会说,乐说;角色表演,配乐讲述,他们设身处地用语言、动作、神态演绎着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狗仗人势”的含义。
2.丰富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尝试用语言、神态、动作表现角色特点,感受经典成语故事的魔力。
教学筹备
课件、音乐、头饰。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领会“虎之威”和“狐之猾”。
教学难题
尝试用语言、神态、动作表现“狐之猾”, 了解”狗仗人势“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狐”和“虎”,谈话导入课题。
“你可以用一个词说说对狐狸和老虎的感觉吗?”
“森林里的小动物害怕狐狸还是老虎?”
2.完整讲述,婴幼儿倾听,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小动物到底害怕哪个?老虎觉得小动物害怕哪个?”
3.播放课件,分段讲述,理解感受角色特点。
(1)“狐狸被老虎逮住了感到如何?”
(2)“狐狸为何要扯着嗓子喊?”
(3)“狐狸和老虎走起路来什么样?”
婴幼儿分角色表演。
4.梳理线索,引出题目,理解“狗仗人势”的本意。
狐狸:害怕—谎话—神气活现—得逞
老虎:凶猛—蒙住—半信半疑—上当
5.配乐讲述,发表怎么看,引导健康的价值取向。
“你觉得故事中的狐狸是狡猾的还是聪明的?为何?”
6.借用“申公豹”,理解含义,激起对成语故事的兴趣。
“申公豹借着哪个的威风吓唬哪个?”
“狗仗人势”是一个成语故事,类似的成语故事你还了解什么?
附:改编故事
狗仗人势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探寻食物,它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噌”,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一把就逮住了狐狸,“哈哈,我可以美餐一顿了!”
狐狸害怕极了,它眼珠骨碌一转,嗯,有方法了!狐狸扯着嗓子喊:“你敢吃我?” “嗯?不敢?为何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所有些小动物,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难道它真的是老天爷派来的?”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松了口气,摇了摇尾巴,说:“你如果不相信,我就带你到动物们面前走一趟,保证它们见了我,没一个不快点逃命的,到时候叫你看看我有多威风!”
狐狸真有那样大的威风?老虎不太相信,可是,看着狐狸的神气劲儿,又有点相信。
于是,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看到老虎上当了,狐狸心里得意极了。它摇头摆尾,神气活现;老虎呢,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小动物们真的会害怕狐狸吗?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平常非常不同,都非常纳闷,“狐狸今天如何这么神气,这么威风啊!”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快逃命啊!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吓跑的。
理论依据
1.依据婴幼儿年龄特征,对内容进行适合的修改。基于婴幼儿的语言认知特征,为了让故事愈加富有趣味,愈加贴近大班婴幼儿的语言认知水平,对故事内容进行了适合的修改。
2.既关注经典故事的原意,又尊重婴幼儿的认知特征。本次活动引导婴幼儿理解故事内涵的定位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动物们,救了我们的命,狐狸用狗仗人势的计谋是不可取的。给孩子提供多角度、开放性思维的空间,引导婴幼儿从多角度挖掘故事的内涵。
教学推行方案
1.运用“润·思·述”教学办法,帮助婴幼儿把握角色特征,理解故事内涵。运用“润·思·述”教学办法,教师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抛给婴幼儿讨论的话题、给孩子创造想象的空间等方法,帮助婴幼儿正确把握角色特征,理解故事内涵,引发婴幼儿积极考虑、大胆表达。
2.在分段讲述过程中层层递进,引发婴幼儿自主学习。在分段讲述故事过程中,引导婴幼儿通过倾听——剖析讨论——自主讲述层层递进的方法学说对话,理解角色特征,教师逐步隐退,突出婴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
3.使用游戏激趣的办法,引导婴幼儿体验学习成语的乐趣。在活动中,设计了看图画猜成语、看动作猜成语等游戏,使整个教育活动充满情趣与乐趣,激起婴幼儿对成语故事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动目的
1.理解“狗仗人势”成语故事的内容及情节,丰富词语:半信半疑、得意洋洋。(重点)
2.大胆发表自己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怎么看,并能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角色对话及角色特征。(难题)
3.对成语故事有兴趣,初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动筹备
1.经验筹备:活动前知道婴幼儿对成语的认知水平;丰富婴幼儿成语的认知经验;婴幼儿画源于己喜欢的成语。
2.物质筹备:故事动画、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图画猜成语”导入,激起婴幼儿活动兴趣,并初步感受古典文化的精妙。
(1)引导婴幼儿说源于己了解的成语,知道成语是国内特有些古典文化。
(2)玩“看图画猜成语”的游戏引出成语“狗仗人势”。
2.完整听赏故事,理解成语的涵义和故事情节。
(1)教师结合故事动画完整讲述故事。提问:这个故事讲了一件啥事?
(2)引导婴幼儿初步理解“狗仗人势”成语的涵义。
3.师幼一同分段讲述、剖析、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婴幼儿学说对话,理解词汇:半信半疑、得意洋洋。
(1)使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引导婴幼儿分段剖析理解故事,并学说对话、理解词语。
(2)引发婴幼儿讨论,鼓励婴幼儿大胆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3)拓展婴幼儿的想象,进一步加深对“狗仗人势”的理解。
4.给故事动画配音,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角色对话及特征。
5.玩“看动作猜成语”的游戏,进一步引发婴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成语的兴趣。